正文

第二章 覺醒并非易事,但也絕非難事

守望靈魂:寬恕自己愛自己 作者:[美] 羅納德·胡爾尼克,[美] 瑪麗·胡爾尼克


其實,根本沒有什么精神之路或是精神之旅,而是一個人處于精神覺醒的過程當中。所以,物質世界是一個暫時的落腳點。就像一份工作,它充滿了機遇。

    在十九世紀早期,詩人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Wordsworth)在他的經典巨作《永生的信息》(Intimations of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中寫道:

 

我們的誕生其實是入睡,是忘卻:

同體同來的靈魂——生命的星辰,

原先在異域安歇,

此時從遠方來臨:并未把前緣淡忘無余,

并非赤條條身無寸縷,我們披祥云,

來自上帝身邊——那本是我們的家園……

 

    你會不喜歡這優(yōu)美的詩句——“并未把前緣淡忘無余”嗎?華茲華斯認為人類并未入睡很深,我們所追尋的正是喚醒這處記憶——內心的認知,讓它浮出水面,成為我們意識的一部分。我們所說的覺醒其實就是回憶的過程。

    鄭重申明一點:本書中,我們并非在探討一個濃情蜜意的承諾,即大多數(shù)人生前努力修行,這樣死后就會進入到天堂。

    相反,本書要在你尚未行將就木之時,將你從此時此刻的“入睡和忘卻”狀態(tài)中喚醒。你不僅僅可以從入睡狀態(tài)中醒來,這也是你的使命所為。但首先,你要將蒙住自己眼睛的遮蔽物撕開。

 開始你的忘卻課程

  我離開阿拉莫戈多,重新融入日常生活以后,就漸漸地開始消化吸收在昆比中心經歷的事情。我常常不自主地思忖著,附在凡人軀體里的靈魂經歷著塵世間的一切究竟有何深意。我發(fā)覺,從本質上來講,遇見亨特博士之后的我已經不是從前的那個我了。其實,我們還是同一個人,有著一副相同的皮囊;只不過現(xiàn)在的我審視世界的角度不同罷了。

    如今,我可以窺探到內在的精神實相,但這一體驗與我想象的大相徑庭。在我幻想的城堡里,我盼望著知識的海洋向我顯現(xiàn),任我激情地遨游,我會成為無所不知、智慧無極限的人。然而,我像是從幽暗的房間走出來,邁入耀眼璀璨的日光中,沐浴在愛的榮光下。原以為我追尋的是無涯之知;尋覓到的卻是無限的愛。

    鑒于亨特博士的臨別贈語“在以后的某個時刻,你可能還會想再來這兒。請記住這兒隨時為你敞開?!痹谖一丶抑蟮膸讉€月之內,我的人生開始分崩離析也就不足為奇了。

  前一年,我離開紐約,住在我摯愛的佛蒙特州,但同時我與芭芭拉的感情告吹了。我每天清晨醒來后,總會感到極度的焦慮,好幾個小時之后,這種焦慮感才肯漸漸褪去。我變得意志消沉。唯一想到可以舒緩我情緒的地方就是昆比中心,于是我撥通亨特博士的電話,詢問自己可否回去。她說:“當然啦?!彪S后我就出發(fā)了。

  到達阿拉莫戈多后,不久我便發(fā)覺能成為亨特博士的全職工作人員和學生,此生足矣。于是乎,我將佛蒙特州的房屋出租,搬遷到新墨西哥。

    我很快就觀察到一種現(xiàn)象:亨特博士與她的學生一起工作時常常很有趣味性,而且不按常理出牌,以協(xié)助我們學會忘卻,擺脫自我的枷鎖。讓我記憶猶新的一件事情發(fā)生在一個下午。

    那天上午,她約見客人的時間比預期長好多,我們——昆比員工——很晚才吃午飯,洗刷完盤子都已經下午3點鐘了。(因為亨特博士對聲音很敏感,洗盤子之事可以順便鍛煉我們如何不制造噪音,同時也例行節(jié)約用水的傳統(tǒng)美德,畢竟我們住在沙漠之中。)正當最后一個盤子擺放整齊之時,她若無其事地下達指令說現(xiàn)在開始準備晚餐,因為她有幾個客人前來拜訪,他們在4點半要吃晚飯。“不過,亨特博士,”我們用驚訝和憤懣不平的語氣說,“我們剛剛才吃過午飯啊!”

   “我很清楚這一點,”她說?!暗牵绻銈円獙W習怎樣在榮光之下工作,就必須學會擺脫習性的禁錮。你們一定要學會活在當下,做當下需要你完成之事。而現(xiàn)在,它需要我們將晚餐準備好。”

    午餐幾小時后開始吃晚餐,不僅僅是自我意識難以接受,我的胃更加如此,不過亨特博士說的有道理,當一個人的意識逐漸由本我認同轉變?yōu)殪`魂認同,本我就會慢慢解脫,最終脫離桎梏的枷鎖。這種解脫有時可以輕而易舉地做到,但更多的時候是被不甘愿的情緒包圍。

 睡多長時間才足夠?

    打破原有的睡眠習慣對我來說小事一樁,我輕松地完成了這一考核。從小我就被告知要想在白天有個最佳的精神狀態(tài),晚上要睡足7或8個小時。更為荒唐的是,我認定每天晚上必須在同一時間上床睡覺。

    亨特博士似乎不這樣認為。她從未反駁過這些觀念,因為她的生活中貌似根本不存在這些睡眠的條條框框。整日圍繞在她身邊,我們也受到熏陶,摒棄了這些條例。

    我們在昆比中心結束了漫長的一天工作之后,她最愛在晚上11點開始給我們講課。表面上,這段時間被標榜為:只是靜坐在一起,回顧當天的事件,所以我們六個人會聚集在她的客廳交談。一旦她從我們正在研讀的書中發(fā)現(xiàn)一個切中主題的要點,就會讓其中一人大聲朗讀出來。

    一天深夜,她讓我朗讀,我滿心歡喜地按照指示做。我全身心地陶醉于我朗讀的內容中,讀過好幾頁之后才抬起頭,看看是否有人心有疑問或想評論一番。令我大為驚訝的是,所有人的頭都側向一邊或另一邊,包括亨特博士。他們看似是聽著我的讀書聲入睡的,我在心里嘀咕。我該怎么做?繼續(xù)大聲讀給自己聽?我決定試探一下他們是否已經毫無知覺,昏睡過去。于是我繼續(xù)大聲朗讀:“精神可能通過很多種方式作用于人,其中一種是通過50英尺長的粉色河馬……”

    我等待著一個反應,但是竟沒有一個人騰起做出質疑!由于那晚我找到了不少樂子,睡覺的時候又已經是兩點鐘了,這距離我早上7點去中心上班只剩下打個盹的時間。經過幾個月的晚睡早起,我逐漸意識到本我可能認為每天要睡足7或8個小時,但正在覺醒的那個我根本不需要這么長的睡眠時間。

    隨著時間推移,我開始體驗到了所有處在覺醒過程中的人在某一時刻都會有的經歷。察覺到(透過肉眼觀察到的)內心深處存在另一個意識王國,與我們的本我各司其職,并對生活中許多發(fā)生之事做出不一樣的反應。在覺醒的過程中,我漸漸開始學習怎樣利用本我游刃有余地應對物質世界,從而服務于我新發(fā)掘的、以精神為導向的自我。相信我,這些課程大部分的內容是關于“忘卻”。

    我和亨特博士在一起工作5年,直到她進入生命的另一次輪回。當她結束在人間的最后一次呼吸時,我就陪在她的床邊。我永遠感激她傳授給我的全部知識。用新的角度審視世界

    我用了幾年的時間讓自己習慣于用新的視角審視世界,習慣新的生活方式。在那段歲月,我開始貪婪地閱讀與精神的覺醒相關的資料,參加許多研討會,旁聽無數(shù)的講座。

    我知道我已然來到了內心意識的秘密基地——很多人先于我相繼發(fā)現(xiàn)。我開啟了通往覺醒的大門,體驗到存在的狀態(tài),多年后,我才恍然大悟這就是本真的自我。來到這一仙境后,我終于理解了二十世紀愛爾蘭道教徒兼哲學家特倫斯·格雷(TerenceGray)——筆名是Wei Wu Wei——寫過的一句話,第一次讀到時我便被深深吸引?。?/p>

 

為什么你不快樂?

因為你的所思,

所為,

有999%是為自己考慮——

無一幸免

 

    他想傳遞給讀者的是,與大眾觀念(當時與現(xiàn)在一樣)相反,我們認為自我負責“看管店鋪”其實是個假象。我們花時間做市場調研、整理貨架、盤點存貨、計算利潤,這些的確是真實的,但是這些事情并非靈魂的實相。它們不屬于靈魂審視世界的范疇。對于靈魂而言,店鋪是否有人照料無關緊要。靈魂借助它——以及塵世間經歷的一切——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變得更加睿智,更加博愛。所以,我在昆比中心的經歷讓我認識到通過靈魂看世界的第二條重要法則:

 

法則2:靈魂的本質就是愛!

 

    當然了,有歷史記載以來,偉大的神使和神秘主義者就一直撒播這一訊息。我在很多場合讀到過他們的事跡,每一次,他們的話語都能觸動我內心的某一地方,與之產生共鳴。但是,直到我意識到自己體驗到覺醒,領悟到我精神的本質,我才真正感受到它們的真諦。

    我漸漸地明晰這條簡潔的真理揭示了通往本質的進化方向。這一覺悟也是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精神心理學的基石。洞察到這一點之后,下一階段就是精神地前行,我們會在下一章探討這個話題。喚醒

  一提及喚醒,自然而然就會想到晚上入睡,早晨起床。我們在睡覺和做夢的時候,夢境上演的一切都是真實的。但當我們醒來,醒來后的世界才是真切的,夢境消失殆盡。

    從精神中喚醒也差不多如此,正如亨特博士所說,同時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實相:(1)五種官能的實相,和(2)精神的實相。依據(jù)此書的目的,當討論喚醒時,我們指的是意識的轉換,這樣的話你就更加容易識別和理解精神實相的次元。為了達到彼岸,至關重要的一步就是意識到當透過靈魂——第三眼看世界時,生活是什么樣子的。

    事實上,兩個獨立的實相并非像是鄰居一樣,平行存在于空間內。它們之間的關系更像是在舞臺上演出的一場話劇,所有的演員認為他們所經歷的是鮮活的、真切的。然而觀眾知道他們在欣賞的只是一場演出。并不是說沒有演出,因為演出就是發(fā)生在物質世界的實相中。只不過看劇之人本身也有自己的生活,他們在生活中所關注的事情優(yōu)先于劇中演員的悲歡離合。大多數(shù)情況下,無論觀眾多么醉心于演員所做之事,他們也從未忘記自己出了戲院還要繼續(xù)過生活。他們沒指望備受煎熬的舞臺演員會敦促自己努力上進。(絕無含沙射影之意。)

    同樣地,物質世界的實相發(fā)生在精神實相的大背景下。也可以這樣說,精神的實相包括物質實相的一切,但不止這些。它更關注于精神的覺醒。我很喜歡禪師夏洛特·佐科·貝克(CharlotteJoko Beck)的一句話:“你不能否認天堂的存在,你只能選擇無視它?!毕嘈藕痛_信

    在覺醒之前,你所面臨的挑戰(zhàn)是無論你有多么想要信奉精神的實相,只有當你的內心體驗到“認知的大門”——威廉姆·布萊克(WilliamBlake)如是描述——敞開,將你領入此前并不知其存在的國度,你才會如愿以償。覺醒之前,你只能徘徊于信、不信、審問或質疑當中——這些都是心智所為。然而,一旦你覺醒了,所有幻想剎那間灰飛煙滅,取而代之的是無疑的確信。

    為了透徹地理解相信和確信之間的差別,想象一下自己被遮上雙眼,經攙扶來到一間屋子,被告知自己愛的人在那里默默地等著你。隨后,安排你在一把椅子上坐下,并讓你不要移動,也不要試圖和那個人有任何交流。

    在這種境況下,你的五種官能不會正常行使功能,所以你證實不了他或她是否在身邊。你此時的選擇有相信、不信、懷疑、或干脆不曉得你愛的人是否到來。

    一旦允許你摘掉遮蔽物,你很容易判斷出某人是否在那里。此刻,經過直接經驗,你所有的信念被確信取代。我們渴望對精神的實相同樣具有這種直接經驗。轉換一下就是精神心理學第3條法則:

 

法則3:直接經驗就是信念或信仰轉化成確信的過程。

 

    心靈導師約翰·羅杰(JohnRoger)如是說:“如果你想深入自己的內心,你必須真正地進入內心深處,與一個獨立存在的實相發(fā)生關聯(lián),而不是你所熟知的實相。這一獨立存在的實相就是精神?!弊诮毯途?/p>

   覺醒的挑戰(zhàn)

    人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都用于睡覺和做夢,同樣地,人們每天一方面生活在物質世界中,一方面其靈魂處于沉睡狀態(tài)。最讓人驚愕萬分的是,當你在靈魂的次元中醒來,發(fā)現(xiàn)其他人也正在覺醒。很多人睡眼朦朧地觀望著四周,迷茫不知所措,因為他們意識到人類存在的意義遠遠比物質上的成功更有價值。當你站立在原本再熟悉不過的世界中,突然間發(fā)覺一切看起來又如此的不同,你要怎么繼續(xù)過活?一旦你透過靈魂——第三眼審視世界,你的行為會出現(xiàn)變化嗎?如同詩人大衛(wèi)·懷特(DavidWhyte)所說:“覺醒定是恐怖之事,因為它不會給你時間向過去告別。”

    在覺醒時,你會面臨諸多挑戰(zhàn)。記?。河行┨魬?zhàn)大有助益,這樣的話,你的內心對此會有一個概念上的理解,減緩覺醒時伴有的恐懼和焦慮感。以下是八個最為常見的挑戰(zhàn):

 認知失調的挑戰(zhàn)

    一旦你以全新的角度審視世界,內心蹦出的新思想會讓你極度不適和惶恐。同時,這些新思想或許與你一貫持有的信念相悖。兩種自相矛盾的認知同時存在于你的腦海中,稱為認知失調。

    毫無疑問,這一挑戰(zhàn)具有的沖擊力如此強悍,以至于很多人排斥覺醒,把頭重新埋進枕頭里,繼續(xù)進入他們熟悉的舒服——或不舒服——的睡眠當中。這種沖擊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在靈魂為中心的背景下,一切都被賦予了一種全新的意義,一切都被重新洗牌和評估,繼而編織成一幅煥然一新的生活藍圖。要想感受并融入這一過程,你需要投入時間、精力和奉獻。隨后,逐漸產生的意識可能會撼動你的整個人生,促使你做出顛覆性的改變。其實,當你覺醒的時候,認知上的改變通常伴有妙不可言的覺悟,因為奇跡已是司空見慣之事。

    梭羅(Thoreau)曾寫道:“大多數(shù)人在平靜的絕望中生活?!彼亩床煊成涑鑫覀冏约旱臓顟B(tài)。太多人處在這些面臨挑戰(zhàn)的時期時,就像是在夢游中一樣,曲解了由他們朦朧的雙眼所觀察到的一切。但事實上,罔顧絕非福祉。

    一旦你意識到自己的精神,從此你便將這種覺悟銘記于心,因為一旦你體驗過更深層次的真實,你便永世不忘。

 打破約束的幻象面臨的挑戰(zhàn)

     約翰·榮格將約束稱為“掌控成癮”,這個描述很貼切。放眼望去,眼光所觸及之處就會看到一沓沓雜志強迫你掌控這個,掌控那個,而且承諾你若如此,你的生活質量就會如你所愿。

    如果打破這一幻象,你極有可能會產生被遺棄的恐懼感,同時與現(xiàn)實漸行漸遠。約束建立在自我對舒適、安全和保障的訴求之上,并試圖讓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它基本上屬于一種生存機制,用來實現(xiàn)大多數(shù)人的欲望——尤其是金錢、性愛、權利。自我勾勒出一幅理想的生活(世界的)藍圖,然后借助約束竭力讓現(xiàn)實與理想相吻合。

 從對你的角色和過往的認同感中抽離所面臨的挑戰(zhàn)

    當意識到你一貫給自己設定的角色已然不再適合自己,你超脫于這些角色之外而存在,那么,你會做什么?當你意識到自己不再限定在這些標簽之下,例如“父親”“母親”“銀行家”“高爾夫球手”“激進主義分子”或任何在物質世界的實相中定義的稱謂,那么,你將如何過生活?

當你發(fā)覺自己作為一個精神的存在體,活在企業(yè)高管(打個比方)的身份之下,穿著相適宜的職業(yè)套裝,這時你會怎么做?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覺醒時,你會更加融入到當下的生活角色中。

  一旦你漸漸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精神的存在體,永恒存在于天際間,你便發(fā)現(xiàn)你的過往如滄海一粟,消失在無垠的蒼穹。若你更加明晰自己是誰,你便與往昔出現(xiàn)斷層,對過往的認同感也慢慢散盡。

    一天,我和亨特博士交談,讓她評價一下我的背景。我透露盡管自己是在猶太傳統(tǒng)中長大的,但我從未與猶太教有太多接觸。

   “嗯,”她回答,嘴角浮現(xiàn)一絲笑容,至今我仍珍視之?!澳阋仓朗ソ浬嫌芯湓掃@樣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

    我點點頭,她便繼續(xù)說:“你必須要從那里走出來。其實,你的血統(tǒng)無關緊要,當經歷覺醒時,我們便成為了后繼之人的榜樣,為他們樹立什么是從形式自由過渡到本質?!?/p>

 繼續(xù)生活的挑戰(zhàn)

    過去,人們經歷這種過渡階段時,他們摒棄了物質生活,移居到當?shù)氐撵o修院,沒有身外之物,為了認識神,余下的歲月在修道院和冥想中度過。

    然而,當今世界,隨著同一時間覺醒的人史無前例地增多,靜修院沒有足夠多的床位收容他們。就好像象征精神的柏林圍墻被推倒,千萬人準備好沖過去。但是,我們要養(yǎng)家糊口,要送孩子上大學,要贍養(yǎng)年邁的父母——我們的肩上有太多必須履行的責任,只不過,我們要從內心深處的某一地方重新學習該如何做到這些。

同時,過往的生活方式已不再適用。舉個例子:以前物質上的激勵會讓你的生活充滿能量,而如今它的魔力已經消失殆盡。在卡洛斯·卡斯塔尼達(CarlosCastaneda)《解離的真實》(A SeparateReality)一書中,唐望(don Juan)將“有識之人”的日常生活描述為“控制下的愚行”時提及了這一現(xiàn)象。這里討論的挑戰(zhàn)是指學會如何行走在塵世上,而不是成為塵世中受控制的奴役。

 語言匱乏的挑戰(zhàn)

    讓局勢更加棘手的是,在向其他沒有同樣經歷的人分享你的體驗時,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詞匯存儲如此貧乏。以前你使用過的詞語如今都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因為在不同程度的覺醒中,詞語的意思隨之改變。

    例如,在物質世界中,愛這個詞通常是指與另一個人親密的程度。它是一種非常私人的訊息。

    在精神實相中,愛包括個人的愛,但同時也超越這個范疇。它更為廣義、無所不包、無限制。在精神實相的背景下,愛如同地心引力,覆蓋并吸引一切!愛是我們核心本質的天性。

 速度和噪音上面臨的挑戰(zhàn)

    你曾經有沒有質疑過為什么禮拜的場所往往很安靜?或者為什么你被告知要仔細聆聽內心處回蕩的微小呼喚聲?抑或為什么有人選擇獨處來回歸心靈?覺醒、獨處和幽靜之間有什么關聯(lián)嗎?

    其實,于靜默之中才能發(fā)現(xiàn)愛。不幸的是,生活處處充斥著噪音、快節(jié)奏和令人分心之事。任何地方都崇尚速度。衡量人群尤其是孩子的注意廣度讓這一趨勢更加直觀地顯現(xiàn)出來。這一現(xiàn)象有個專屬名稱:注意力缺失癥。而且,它有種方興未艾的意味,絲毫沒有止歇的跡象。每天同時應對多項任務已是司空見慣之事?,F(xiàn)如今,手機大行其道,我們可以便捷地收發(fā)短信息,想要逃離片刻,又不會被冠以不負責任的罪名,實屬困難。更為糟糕的是,許多疾病,如果不是所有的話,其最主要的罪魁禍首正是“飆升的壓力”。

     正在覺醒的人渴望靜處,這個訴求會越來越強烈。你需要時間和空間來冥想、靜坐、走進大自然和獨處。經由靜處,你才能到達通往內心神圣之愛的小徑。

    說比做簡單,旅程中不知做什么為好就是一個例證。我們也聽說過那些外出度假減慢生活步伐的人,一旦潛返,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上,將不得不加快腳步應對堆積成山的繁重工作。

 圣人病的挑戰(zhàn)

    一旦你開啟精神探索之旅,習到許多精神方面的術語,你會誤以為具備這些所謂的知識后,你就即刻晉升為有覺悟的大師了。也許我們不易察覺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自我沉醉于自詡的優(yōu)越感中,狂妄自大地叫囂著,維護它的自我重要感。我們常常傾向于將自己所信奉的東西傳達給傾聽者,意圖不言而喻:想要他們加入你新的信仰體系中。

這些感染上“圣人病”的人恨不得所有人與他們達成共識,承認他們的精神優(yōu)越感。佯裝自己無所不知的新手就會出現(xiàn)這種小毛病,即便他們尚未體驗過覺醒將他們具備的知識轉化為般若(可以簡單理解為“大智慧”)?;旧?,圣人病的標志就是懷有這個錯誤的觀念——你知道某樣東西的概念之后,你就真正理解它了,而沒有意識到真正的理解只有通過直接體驗才能獲得。

  再者,因為自我癡迷于對盡善盡美的追求,假我(自我)很容易就偽裝成鶴立雞群的高姿態(tài),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接受平庸——我們人類的本性——是覺悟的必經之路。

 在精神迂回上面臨的挑戰(zhàn)

    正如圣人病,這一挑戰(zhàn)往往出現(xiàn)在覺醒的早期。它是對尚未解決的問題的一種拒絕形式,聲稱自己掌握了要義,其實遠未達到。當一個人認為情緒的出現(xiàn)是不該發(fā)生的事情時,精神迂回往往就現(xiàn)出身影。有人認為負面情緒是非精神的,一定要避開,而沒有想方設法平息它們。這就致使老生常談的錯誤觀念再次出現(xiàn)。換句話說,人們誤以為自己在精神之路上走得很遠,而事實并非如此。

    這一挑戰(zhàn)總會讓我們憶起一則故事:一名男子為了達到覺悟的境界,離開村莊,歸隱到大山中冥想、凈化心靈。20年彈指一揮間,他認為自己頓悟了,出于仁愛之心,他決定下山,向他人分享自己的覺悟。他悠哉地走在回鄉(xiāng)的小徑上,偶遇一名同路人,他們互相打聲招呼,路人說:“我記得你。20年前你離開家鄉(xiāng)了。你去了哪里?”

   “我一直都住在山里,”男子回答?!斑^去的20年我都在山里閉關冥想,如今我已經凈化了心靈,終獲祥和?!?/p>

   “聽起來很不錯。我也想達到祥和。它是一種什么樣的狀態(tài)?”

   “感覺很棒。其中一點是我從不生氣?!?/p>

   “好厲害。你從來沒生過氣嗎?”

   “沒有,我從不生氣,什么氣都不生?!?/p>

   “你確定你從沒生氣過?”

   “該死!我說了從沒生氣過,不是嗎?”

    如同上面這則幽默的寓言故事描述的那樣,我們在精神之路上很容易深陷其中的泥潭。

    以下概括了在覺醒時會面臨的常見挑戰(zhàn):

認知失調的挑戰(zhàn)

打破約束的幻象面臨的挑戰(zhàn)

從你的角色和對過往的認同感中抽離所面臨的挑戰(zhàn)

繼續(xù)生活的挑戰(zhàn)

語言匱乏的挑戰(zhàn)

速度和噪音上面臨的挑戰(zhàn)

圣人病的挑戰(zhàn)

在精神迂回上面臨的挑戰(zhàn) 直面挑戰(zhàn)

    以上提到的所有挑戰(zhàn)都是你在覺醒的過程中會橫在你面前的障礙,帶給你無盡的恐懼。如果你意識到存在一個完全不同的實相,它涵蓋了你一貫認為僅此一個的實相,那么你若深陷未知的恐懼中實屬平常。

    不過別擔心。你可以用上這個錦囊,唐望曾教導卡洛斯·卡斯塔尼達如何應對恐懼:“人一定不要成為落跑者。他必須直面恐懼,在恐懼陰影的籠罩之下,繼續(xù)學習,學習,再學習。他一定恐懼萬分,但他也必須勇往直前。這就是不二法門!”當你害怕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時,你的腦海中就會浮現(xiàn)存在于將來的災難的幻影,恐懼就此誕生。真正在做自己害怕的事情時,你會慢慢從中得知幻想的災難不會發(fā)生,這樣在前行中,你的恐懼就會一點點減退。你會逐漸明白覺醒的過程其實是由一個又一個的覺悟連接而成,每一個覺悟都建立在從上一個獲得的智慧之上。如果你一心以最高善(the highest good)的標準追求覺醒,不讓恐懼擊垮你,那么恭喜你,你在慢慢進步。

    很多人經常問我們,經過不懈努力應對這些挑戰(zhàn),他們可以從中培養(yǎng)出何種品質幫助自己獲得精神上的成長。答案是:敬畏、自覺、謙遜、毅力、自憐、意圖清晰、膽識。具體的涵義是:

敬畏:生命自身具有奧秘和無限可能性。

自覺:質疑根深蒂固的觀念,因為在我們從小被灌輸?shù)闹R中,有許多要么是大錯特錯,要么是部分正確、要么是完全失真。

謙遜:牢記人類是不受到條條框框的束縛的。

毅力:當禁錮在消極思想的牢籠中時,依然保持自我,不屈不饒。

自憐:我們固有的本性,因為我們要想覺醒,過上一種有覺悟的生活,必定要歷經艱難坎坷。

意圖清晰:要繼續(xù)覺醒。

膽識:在面對覺醒伴有的恐懼時練就的膽識。 覺醒的幸福

  雖然在覺醒的過程中面臨的挑戰(zhàn)如此之多,但覺醒帶給你的益處和恩賜是值得你這番努力的。若要總結一下這個過程,我們認為它極大地提升了一個人的覺悟,發(fā)現(xiàn)自己處于一個更為遼闊的意識狀態(tài)中。這種狀態(tài)具有的特點很容易辨別:

 清晰。你的認知被集中起來。你意識到自己能更加透徹地觀察事物,你漸漸理解在東方,瑪雅或幻象是指什么。當你學會看透這些幻象時,你會意識到其實人生具有更多的意義和目的。一旦蒙蔽了認知的曲解和誤解得以消除,一條康莊大道旋即鋪開在你面前,通往存在著精神實相的次元。正如愛默生(Emerson)所說:“人們只會看到他們準備看到的東西?!?/p>

 接受。你漸漸意識到越來越少的東西可以擾亂你內心的平靜。即便從表面上看沒有什么發(fā)生改變,但內心靜如止水。你變得不易受到“對抗”“職位”和外界看法的影響,對生活中的一切采取中立性的看法。你開始將他人視為圣人,將你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活環(huán)境視為學習的工具。

 快樂和好心情。漸漸地,你發(fā)現(xiàn)自己笑的次數(shù)越來越多。你意識到快樂并非來源于外在事物,相反,快樂是內心的一種天然狀態(tài)。

 憐憫。當你審視這個世界,你會發(fā)現(xiàn)有很多人備受煎熬。同時你發(fā)覺幫不幫他們,給他們多大的幫助,完全在你自己的選擇。無論你有沒有給予外在的回應,你可以敞開一顆充滿陽光的心,不帶有絲毫評判地在內心予以回應。

 仁愛。最透徹的覺悟是仁愛。如果你想要將他們的所講濃縮,提煉出最本質的要義,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傳達出的這種情感正是先賢長久以來一直掛在嘴邊的話。覺醒并不是難事

如果領會了前面的法則,就很容參透第4條法則。

 

法則4:我們的本質是愛,隨時隨地都有機會體驗到我們愛的本質。

 

自我價值感和價值觀——由于潛意識里害怕并后悔自己做錯事情,所以你努力爭取——根本無關緊要,它們只是你的心智構念,毫無意義可言。只因為你是神圣的,所以你就是一個有價值的存在。重要性和價值是固有的,你不能也不需要通過后天獲得。它們隨著你的存在而存在。你終究會明白重要性和價值需要后天努力獲得的觀念,正如你需要獲取呼吸的空氣一樣實屬無稽之談。此時你所關注的就是精神的成長,同時用心生活,有意義、有目的的過活。隨之而來的覺悟和恩賜自然是鼓舞人心的,你的內心也會充滿感激之情。

    多年來,我們幫助過很多人追求更高層次的自我認知,根據(jù)我們的切身體會由衷而發(fā)一段感悟:覺醒并不是難事。事實上,這是我們的未來,是我們的宿命,是我們活著的目的。我們終將覺醒。這只是時間的問題。

 從現(xiàn)在起,開始練習

    人們處于探究階段時,常常會問是否有方法能幫助他們達到對精神實相的更高層次的覺悟。事實上,的確有幾個簡單又意義深遠的態(tài)度和技能,你可以立刻上手。它們能幫你體驗到透過靈魂審視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在這里,與你分享一個最基本的方法。這個技巧由兩個部分組成:

看到愛的本質

    第一部分是一個手勢,它可以完全由一個人獨自進行。我們稱之為看到愛的本質,其實它是一種通過仁愛的眼睛審視自己的方法。你會意識到每個人都是一個神圣的存在體,經歷著凡世間的一切,無論他們在物質世界中是什么樣的狀態(tài),抑或你們之間的關系如何。印度傳統(tǒng)的問候方式,合十禮蘊含這個方法的基本要義:“我向你內心固有的神鞠躬致意。我的靈魂識別、承認、尊重、感激你內在的靈魂;其實,我們是歸一的——我們是來自同一片海洋的水滴?!?/p>

    想象一下你在遇見每一個人時都做出合十禮,以示對他們精神本質的尊重——無一例外,無論是你的密友,或是你的宿敵。事實上,如果你想讓自己的意識顯著提升,建議你在下一周透過靈魂的眼睛——由合十禮練就的——審視每一個遇見的人,看看會發(fā)生什么。有意識地著重于他們愛的本質。你可能會發(fā)現(xiàn)自己與他人相處的方式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當然了,最好可以在日記中記錄自己運用此方法時發(fā)生的事情。

用心聆聽

    我們將這一技巧的第二部分稱為用心聆聽。作為具有多年經驗的專業(yè)顧問,我們調解了無數(shù)的對話爭端,尤其是夫妻之間。人們面臨最大的困難無疑是彼此真正傾聽。

    許多人認為自己是優(yōu)秀的聆聽者,但真正不枉此稱號的人少之又少。阻礙有效傾聽的部分原因是傳達和接收到的信息有4個不同層次:

 最尋常的就是內容。一想到聆聽,大多數(shù)人關注的是內容。如果你能鸚鵡學舌似的重復出另一人所說的話,以此證明你聽到了,你就會以為自己掌握了聆聽的技巧。其實,在絕大多數(shù)的談話中,內容占的比例相當小,而且,根據(jù)每個人關注點的不同,他們對內容的解讀也有所差異。

 其次是語調,或者說話的方式。多數(shù)人往往忘記了之前談話的內容,而在許久以后猶記得當初講話的方式。如果將一場對話視為行駛中的汽車,那么語調就是驅使汽車前行的驅動力。

 接下來是傾聽說話者,它與講話的內容毫無關聯(lián)。出色的傾聽者在這一點上很突出。傾聽說話者意味著深刻地理解和接受講訴的人。用合十禮或看到愛的本質所帶來的覺悟傾聽。圣本篤(StBenedict)曾說過:“用你心靈的耳朵傾聽并參與到對話中?!比绻愫鸵晃怀錾膬A聽者談話,你會從對話中抽離出來,感覺到自己得到了真正的關注,真正被傾聽著。

 傾聽的第四個層次涉及含義。它涵蓋傾聽的內容,以及內容背后更深的含義。這項技能提出也回答了這個問題:此人話語里重要的信息是什么?

    說話的人可能在傳達出一個訴求、一種看法或一個欲望。當你在第四個層面上傾聽時,你關注的是他們傳遞出的信息究竟意味著什么,而不僅僅是內容本身。他們直接或間接地試圖讓你明白什么?比如,夫妻的一方可能會說:“你根本就沒在聽我說的話,”但他或她想要表達的意思是:“請聽我說?!?/p>

  真正的溝通能手明白,如果你著重于傾聽另一個人而不是他所說的內容,這樣會更加有效果。如果你想擁有更深刻、更有意義的人際關系,那就提升你的聆聽技巧吧。所有人都渴望真正被傾聽、被接納。用心聆聽的最高境界是接納、深交和歸一;當一個人感覺到被傾聽時,他或她就感受到了愛。

  當做一個傾聽者時,我們建議你按照以下意圖:我的目的是尊重你的為人,不僅傾聽你說的內容,還有你所說的話蘊含的深層意義。我知道當我傾聽你的觀點時,貫穿著自己的覺悟,并全心全意地聆聽,我會最大限度地傾聽到你的內心。精神修行

    以下是你下次交談時,怎樣在做出合十禮后看到愛的本質的前提下,運用用心聆聽:

 集中你的心智和覺悟,有意識地審視面前這個人的愛的本質。這樣做代表你尊重面前的這個靈魂,無論這個人是誰,他或她的處境和地位,以及你們之間是何種關系。

 一直牢記你是在和另一位體驗凡世間生活的圣人攀談。記住:作為靈魂,另一個人具有妥善應對他或她處境的內在力量。

 明晰自己的意圖,用心聆聽,用心觀察。

 給予你面前的這個人全心全意的關注、莫大的尊敬和至真至善的關心。(開著電視聊天根本屬于無意義之舉。)

 循著他或她的思路。在四個層面上傾聽:內容、語調、說話的人、他或她的內隱含義。

 幫助另一個人對其所說的話進行擴展和深入,可以給予一點點鼓勵的話語。例如“我聽到你說的話了。你能否再多談談那件事情呢?”

 鼓勵說話者在轉入下一個話題之前將當前的話題說完整。他人一次性傳遞出越多的信息量,你就越難跟上他們的思路,也就越難合理地回應他們所說的話。

 控制住想要提出建議的沖動。記住你是在進行看到愛的本質和用心聆聽的練習!

    如果你質疑如此簡單的聆聽技巧何以帶來改變,那么我們要與你分享以下這個案例。這是關于一名畢業(yè)于圣莫妮卡大學(USM)的學生所經歷的事情。七名畢業(yè)于USM的女生組成了一個女子團體,她就是其中一員。為了讓研討會順利進行,她們前往位于約旦(Jordan)首都安曼(Amman)附近的死海,這次的研討會是和平計劃同盟會“走向正義與和解”的一部分。這項活動始于2004年,受到聯(lián)合國資助,由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50名職業(yè)女性組成。出于政治壓力,會議不能在以色列或巴勒斯坦舉行,于是這些勇氣可嘉的女性前往中立國約旦,歷時3天,意在探索出一些具體的舉措——通過鼓勵對話和促進理解的方式營造一種構筑和平的氛圍。

    研討會名為“影響變更的對話技巧”,主要包括3人為一組的對話:一名聆聽者,一名發(fā)言者,我們稱第三個為中立的觀察者。發(fā)言者講述有關于會議主題的一些有意義的個人見解。聆聽者并不對發(fā)言者說的內容發(fā)表評論,而是要練習一種技巧,在這個例子中,指的是用心聆聽,它也是這三個人要學習的技巧。中立的觀察者的任務是給發(fā)言者和傾聽者提供一個安全并雙方可以接受的空間,隨后針對他們運用這一技巧的效果做出有建設性的反饋。

    下面是一個畢業(yè)生的陳述:

 

研討會的第二天,參與者們接踵而至。我觀察到研討會中最有影響力的兩名女性出現(xiàn)了,一名來自以色列,一名來自巴勒斯坦,她們恰巧都是精神病醫(yī)生。我被指派為她們的中立觀察者。

    剛開始時,我有點害怕和來自巴勒斯坦的那位精神病醫(yī)生在一起。她年紀輕輕,卻很激進,有點暴躁,看似是心直口快之人。就在前一天,她站起來,言辭犀利地道出心中的憤懣,表達自己對以色列的立場,而且對當前事態(tài)的任何轉機都不寄予希望。(我爸爸恰巧也是一名精神病醫(yī)生。靈魂真是神奇?。?/p>

    這兩名女性按要求開始練習,她們置活動流程于不顧,即刻開始辯論起來。感覺像是兩個國家在抒發(fā)它們的怨憤和敵意,而不是兩個女人在交談。我好幾次打斷她們,建議她們嘗試用心聆聽的技巧,看看會發(fā)生什么。我一共打斷過4次,因為她們之間的對峙節(jié)節(jié)攀升。她們都受過高等教育,是有智慧、有歷練的女子,對話的過程中激情洋溢。你可以想象到她們之間的火花在肆意碰撞。

    隨后,那名來自以色列的精神病醫(yī)生“恢復過來”。她不再開口反駁,選擇聆聽。這是不同凡響的一幕。當她給巴勒斯坦的精神病醫(yī)生留有余地時,雙方都漸漸放松下來,變得更加平和。當她們以同為女人的身份,開始真正聆聽對方時,我能夠覺察到兩國歷史糾葛的濃霧慢慢散開。她們至誠至善的交流深深觸動了旁觀者的心。

    在隨后的集體經驗分享階段,以色列的精神病醫(yī)生告訴我們,她發(fā)覺這么多年來,無論是在私人診所和醫(yī)院做一名精神病醫(yī)生,還是在大學里教學,自己從未被真正傾聽過。(后來她對我說,在此之前,她在聽別人說話時,總是等待著告訴他們哪里哪里錯了。)我覺得她的這種洞察極好地證明了一小時的對話有能力改變一個根深蒂固的模式。她不畏懼與所有人分享自己的經歷本身就令人驚嘆不已。

    這位精神病醫(yī)生說她在三人小組活動中覺察到,盡管她認為自己是個自由主義者,但這遠遠不夠。她意識到巴勒斯坦人面臨著更深層次的問題,這是她以前沒有注意到的。她同樣表示其實自己很受挫敗,鑒于為了這個地區(qū)的和平,她能做的事情不多。這一刻對她來說意義深遠,我們能親眼目睹她意識上的轉變也是一種福分。

    接著,來自巴勒斯坦的精神病醫(yī)生站起來與大家分享她的經歷。這一次,她異常溫和。她站起來,一改原先的憤懣和藐視姿態(tài),聲淚俱下地說,這是她一生中第一次感到被傾聽。她說:“這次的相遇對我來說意義非同小可。我不僅僅被傾聽,也同樣以接納的心境聆聽一名以色列人,并了解到她與我擔憂的問題大同小異。我真的對這一切感到很不可思議?!?/p>

    這兩名女子感到彼此之間有一種深入的思想碰撞,在吃午飯的時候繼續(xù)交流。顯然,她們沒有辜負聯(lián)合國的期望:希望與會者不再執(zhí)迷于舊時的怨恨和敵意,而是實現(xiàn)一種對話機制,促進和平共處,至少這些女子之間達到這一目的。

    這次的經歷極大地震撼了我的心靈?,F(xiàn)在想起來仍恍如昨日之事,我想我會永遠地記住它。一想起這次經歷,內心就會堅定用心聆聽具有的力量。

 

    當代作家布蘭達·尤蘭(BrendaUeland)曾寫過一段話,貼切地描述了深入聆聽他人的魔力:

 

    傾聽是一個有魔力的、奇特的東西,有一股建設性的力量……當人們真心實意地聆聽我們,傾注其百分百的注意力時,這個小噴泉又開始汩汩地流出泉水,并漸漸加快速度,讓我們不得不感到意外萬分。

 

    依我們的經驗來看,布蘭達所描述的很真實。做一名快樂的用心聆聽者!

 

§§

需要記下并深思的句子:

如果我靈魂的本質是愛,那么……

我可以練習看到愛的本質,當我……

我可以練習用心聆聽,當我……

經常重復上面的話。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