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法順其自然的自己
順其自然這件事,說時容易做時難。在與他人相處時,人們往往由于不自覺地想要表現一個更好的自己而難以將真實自然的狀態(tài)呈現出來,給人留下不合實際的印象。欲壑難填的人受著貪欲的驅使對萬事萬物擺出一副垂涎的姿態(tài),生性冷漠薄情寡義的人很容易裝模作樣擺出一副和藹可親的姿態(tài),而自我要求甚嚴的人則因為過分嚴苛而不茍言笑,終日以一副馬不停蹄向前沖的樣子示人。、
有些人經歷過一次失敗,再遇到類似情況時會反應過度。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性挫敗。他們先入為主地認定自己還是不能做到,仍然會失敗,從而無法冷靜應對,順其自然。如此一來,事情尚未開始,就已擺出了全盤皆輸的姿態(tài),人也因此失了自信,毫無底氣。
還有些人則恨不得處處繞開失敗走,比如偶爾在人前說錯話,為了避免再說錯話,以后干脆不想在人前說話了,變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無法暢所欲言。但是,逃避本身就是一種不自然的心理狀態(tài)。
無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缺乏自信的人總是會將一次偶然的失敗夸大,扭曲自己的經歷,再遇到類似的事情時倍感壓力,無法放松心情,順其自然。比如,曾經有過戀愛失敗經歷的缺乏自信的男人,一旦在喜歡的女人面前再多一次失敗的話,失敗感就會膨脹至無限大,給自己貼牢“我做不到”的標簽。這樣的人對自己的要求通常高得離譜,對自己的期待也大到不現實,結果就無法活出真正的自己,發(fā)揮本身具備的實力。
為什么他們會對自己提出如此高的要求和期待呢?這是因為,缺乏自信的他們隱約對自己感到失望,覺得真實的自己沒什么用。當然,這只是一種模糊的感覺,他們并不能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
也就是說,他們是在無意識上認定真實的自己毫無價值。
受到以上這種感知方式的壓迫,他們就會在意識層面上產生不切實際的要求和期待,進而無時無刻不被沉重的壓力脅迫,感到不安、緊張、疲勞,根本無法展現出輕松自在的狀態(tài),發(fā)揮實力就更是無從談起了。
選擇正視,還是自欺
如果一個人在所有場合都裝腔作勢,無法順其自然,他會隱約覺得“真實的自己沒有價值”。慢慢地,這種模糊的意識就愈加清晰。
這樣的人絕不能一直自欺欺人地過下去。否則,就會慢慢自我麻痹,感覺自己無所不能,為自己的人生迎來煉獄般的痛苦。
沉靜下來審視自己的內心,還是自欺欺人,這是人生的十字路口,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審視自己的內心,坦然面對真實的自我,是通往天堂之路,反之則慢慢走向地獄。
遺憾的是,在這個十字路口上,選擇走向地獄的人更多。
很多人會虛張聲勢,為自己的行為百般辯護,想要掩飾自信心的匱乏和內心深處的恐懼之情。當別人把他們自欺欺人的證據擺到他們眼前時,他們往往會反問“這世界上存在不自欺欺人的人嗎”,或是狡辯“既然別人能選擇入地獄,我為什么不能這樣選擇呢”。既然如此,對方也只能回復“你想去地獄,那么我們不阻止你,請自便吧”,任由他們去了。
相識的一位企業(yè)管理者曾跟我說:“以前覺得工作特別辛苦,之后是越來越辛苦,但奇怪的是,卻覺得比以前幸福得多。”我問他為什么,他的回答是:“現在自己終于能誠實地面對自己了?!焙臀翌A想的答案一模一樣。他抿了一口加水的酒,深有感觸地對我說:“從工作層面上考慮,是越來越辛苦了,但是就個人而言卻是越來越幸福了?!?/p>
選擇做真實的自己,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就是接受自己的命運。
例如,當被告知得了不治之癥時,有人會失去理智大喊大叫,有人會選擇平靜度過剩下的時間,有人盡情燃燒生命的每一瞬間,有人則繼續(xù)碌碌無為了卻殘生,而只有勇于做真實的自己、接受自己命運的人,才能充分享受生命的每一刻。
與人相處的時候,有人總是故作深沉,擺出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而有些人則坦坦蕩蕩,大大方方袒露人前。故作深沉的人通常害怕與人接觸,坦坦蕩蕩的人則毫無畏懼。坦坦蕩蕩的態(tài)度其實就是順其自然,是一種坦然接受自己命運的態(tài)度。
那么,如果坦然面對自我的人清楚地意識到“真實的自己沒有價值”,那么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要明白——這種自我貶低和自己本身可能是沒有關系的。
例如,幼年喪母的孩子很容易會自我貶低,但是幼年喪母這個事實和自我本身是完全沒有關系的。又例如,幼年時期不被父親喜歡而導致自我貶低,但同樣父親不喜歡自己和自我本身也可能是沒有關系的。諸如此類,有很多事情會導致人們自我貶低,但是這些事情可能和自己本身并沒有直接的因果關系。人們之所以自我貶低,覺得自己沒用,很有可能是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被強制灌輸了“我沒用”的觀念而造成的,但這并不意味著你真的就是一個無用的人。還有一種可能,是周圍人對待你的態(tài)度問題潛移默化所造成的。
習慣自我貶低的人,不妨坦然審視自己,試著了解“我沒用”背后真實的原因。
封閉在無意識里的壓抑
身體不能裸奔在路上,心卻可以。要是一個人不敢大膽亮出真正的自己,就容易遮遮掩掩,擺出那個粉飾過的非真實的自己。
究其原因,多數是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幾乎從未和父母真心地對過話,情感上的交流也極度匱乏。對于父母來說,眼前的這個孩子是誰并不重要,也不認為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父母只管在孩子面前經常擺出一副“我是長輩”的趾高氣揚的樣子,要求孩子對他們頂禮膜拜,與孩子交流時也不肯承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只要孩子聽話,順從、稱贊、敬仰自己,而從來不愿意放下身段傾聽孩子的想法和需要。久而久之,親子之間就會呈現出一些“冠冕堂皇的對話”。
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人,讓他們以真面目示人,做真正的自己,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未免強人所難。
每個人在幼年時期都有著和別人不一樣的面貌和聲音,那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自己。可是,這樣的自己總無法得到周圍人的認同,只有順從他們,隨波逐流,才會得到認同。不過,僅僅是順從的話,那么無論是誰,也都能得到認同。
越是想結成親密的關系,越要順從對方。要成為聽話的好孩子,就要順從父母和其他大人的意愿。在幼年時期,孩子要是一意孤行,那么就只能將自己陷入孤單的境地,不被人理睬,更難以被認同。
在這種環(huán)境下,人們認為真實的自己沒有價值也是理所當然。過去的遭遇告訴他們,如果非要一意孤行,那么就沒有人會喜歡自己。
無法按照自己真實的想法自由馳騁的人們,只好壓抑自己的感覺。這種不愉快的感覺很快就會被封閉在無意識的世界里,演變成對自己過分的高標準嚴要求。與此同時,他們還會狹隘地認為真實的自己在人群中毫不起眼也毫無用處。為了抑止不愉快的感覺,他們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上,都對自己分外嚴苛,要求自己必須出類拔萃,期待自己成為一個萬眾矚目的大人物。
但是,在壓抑不愉快的自我感覺之后,人們對自我的感知方式是正確的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壓倒性的否定和恐懼
有句俗語叫“見卵而求時夜”,意思是看到雞蛋就希望蛋馬上孵化為雞立即打鳴報曉。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到底是不能打鳴報曉的雞蛋毫無價值,還是癡心妄想的人太過愚蠢呢?
顯而易見,雞蛋并非毫無價值,問題是人們對它抱了不切實際的期待。人也是一樣,因為幼年時周圍人不切實際的期待而令成年后的自己表面上囂張跋扈不可一世,背地里卻痛苦不堪,覺得自己毫無用處,終日在痛苦、糾結、不安和自我矛盾中過活。
大家小時候都玩過捉迷藏的游戲。有些孩子就會覺得“自己肯定會被鬼捉住”,那么多人玩捉迷藏,為什么他就會認定自己“一定會被鬼捉住”呢?奇怪的是,怕什么來什么,“鬼”真的就向他那個方向跑過去了。
在公司里,懦弱怕事的員工也會有相似的經歷。面臨危機的時候,其他人會覺得“我肯定沒事的”,而他們則會認為“別人都會平安無事,只有我會倒霉”。
再比如,90%的人都能通過的考試, 有些人即使好好復習了還是會想“我會不會不過啊”,也有些人不怎么復習卻想著“既然90%的人都能過,那我肯定也沒問題的”。
不斷自我施壓最終確實倒了大霉的公司員工和覺得自己考試肯定不過的人是同一類人。他們之所以會壓力重重,是因為心里一直覺得不安和恐懼,認為自己不行。這樣的人即使在極為疲倦困乏的狀態(tài)下,也要一直硬撐下去,這也是無意識中否定自己的自我設定所導致的。
小孩子在一起玩耍時,假如突然出現一只兇神惡煞的惡犬,有的孩子會覺得惡犬一定會撲上來咬自己一口,而有的孩子則完全沒有想過這些,相反,他們會覺得“即使惡犬撲了過來,有這么多人在,我肯定沒事”。
在幼年時期覺得“惡犬一定會向我撲過來”的人,和成年之后每做一件事都覺得自己肯定會失敗的人,也是同一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