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戰(zhàn)國武將中,可以冠上“國民武將”稱呼的人應該是豐臣秀吉。一方面基于他那詼諧、開朗、不擺架子的性格,另一方面則由于他是唯一從最底層一口氣爬至最高地位的武將。
豐臣秀吉在日本的一般形象是:貧農出身,腦筋靈活,能言善辯,做起事來像火車頭,綽號“猴子”……最后成為傲睨全國的天下人。不過,近來學者的最新研究認為他根本不是貧農出身,很可能是相當有力的富農村長兒子。無論是貧農或富農兒子,總之他從小就離家出走,經常吃不飽穿不暖倒是事實。
此外,“猴子”這綽號也不是織田信長取的,信長只有某次寫給秀吉正室阿禰的信中稱他為“禿鼠”而已,可見后世寫的歷史小說影響力有多大。在此我們暫且不管這些問題,先來看看他怎樣利用“食”奪取天下。
這位“禿鼠關白”能夠爬到天下人地位,說來說去還是織田信長死在本能寺之后第二年,為了爭奪主導權與競爭對手柴田勝家在近江國伊香郡(滋賀縣伊香郡)打的那場賤之岳合戰(zhàn)。
那時,他吩咐沿途所有“座屋”(各種工商專賣權公會)和農家都開放米倉,全體合力煮飯,并準備馬匹吃的干草。只要提供家里所有米,事后將付給當時稻米行情的十倍價格。飯煮好后,再用鹽水淋濕空稻草包內側,裝進熟飯。裝好后,遣人用牛馬運往賤之岳。送飯人如果途中肚子餓了,可以直接用手巾或衣服取稻草包內的飯吃,吃多少都無所謂。
用內側沾濕鹽水的稻草包裝飯、讓運送者用手巾或衣服取飯,目的都是為了防腐。待負載米飯的牛馬抵達賤之岳時,稻草已經吸收米飯熱騰騰的水蒸氣,鹽水也滲入米飯中,正好成為現(xiàn)代的飯團,只差外面沒裹紫菜而已。
我這個年齡的現(xiàn)代日本人,自家做飯團時,也會準備一碗鹽水將掌心濡濕,再把米飯握成三角形、圓形或其他形狀;一來可以避免手掌燙傷,二來飯團表面有咸味,如此即便飯團內沒有梅子或其他配菜,只要裹上紫菜就很好吃。不過現(xiàn)在百圓商店有賣專門制作飯團的塑膠道具,年青一代恐怕罕見有人親手握飯團了。
話又說回來,本能寺之變前一年,禿鼠奉命攻打因幡國鳥取城(鳥取縣鳥取市久松山)時,也先行高價收購四周地區(qū)的稻米,連城內的稻米都被城主家臣賣掉。根據(jù)大正七年(1918)國史研究會出版的《吉田物語》記載,城主家臣認為反正可以收割當年的新米,所以只留下少量儲米,其他全賣掉換取金銀。
結果自7月直至10月25日開城那天,四千多名戰(zhàn)斗員與非戰(zhàn)斗員不但沒有援軍,也無軍糧,城內化為饑餓地獄。非戰(zhàn)斗員的一般男女,甚至不顧危險跑到外城木柵旁摘取雜草吃,而打算翻越木柵逃到城外的人全被秀吉軍槍殺。連尸體也成為搶奪對象,無論尸體是父母還是孩子、兄弟姐妹。城內比地獄還慘(以上描述見于竹中重門所著的秀吉一代記《豐鑒》中,重門是秀吉的軍師竹中半兵衛(wèi)之子,《豐鑒》總計四卷,因作者臥病而未完成)。
到了這種地步,城主吉川經家只得開城,在秀吉面前切腹。而這時的秀吉怎么做呢?他命人在城外路邊排列大鍋煮稀飯,給那些半死不活自城內踉踉蹌蹌出來的投降者果腹。而且叮囑一人只給一小碗,因為過于饑餓的人一次吃太多會致死。
天正十八年(1590)最后一次圍攻北條氏直的小田原城時,秀吉下令把直轄地的二十萬石稻米移至鄰國駿河的兩座城,并花一萬兩金子收購伊勢、尾張、三河、駿河的稻米,運到小田原附近港口,又準備了二萬匹馬的草秣。
這時秀吉率領的軍隊據(jù)說有二十六萬人。即使這么多人,光這些稻米就足夠養(yǎng)他們一年。他先攻下小田原城四周的小城,之后再密密麻麻圍住小田原城。然后在山上建一座“一夜城”,再喚來愛妾淀君,也讓其他大名自故鄉(xiāng)接妻妾過來,時不時地在城外舉辦茶會、圍棋大會、能樂舞蹈等。
小田原城是著名的要塞平地城,連上杉謙信和武田信玄都攻不下,可禿鼠什么都沒做,只是整天在城外吃喝玩樂。三個月后,北條氏直終于舉白旗。于是日語又多了一句成語“小田原評定”(另一句是“小田原談合”),原本是對北條眾家臣每天在城內開緊急會議,卻始終得不出結論的諷刺,現(xiàn)在則引申為又臭又長的會議或商討。
如此,禿鼠掌握了整個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