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6)

反洗腦 作者:艾瑞克


米爾格蘭姆的實驗

不管多么簡單的定論我們都不能憑借主觀臆斷,即使是服從權威或權威效應的確存在,但沒有經過嚴密的實驗研究和理論論證,還是不能妄斷其中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對于“服從權威”——人類的這一特性,美國耶魯大學的心理學助理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對此進行了長期、廣泛、嚴格的研究。其實驗得出的結論似乎并不驚人,實驗的過程及反映的道理卻是深刻的。這才使得很多公眾認識到了“盲目和不加批判的服從權威會帶來巨大的危險性影響”。美國的社會心理學家約翰·達利也曾對此發(fā)表看法:“米爾格蘭姆實驗的結果向我們揭示出,在社會力量的掌控中,是什么導致了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一點點地開始變得殘暴起來?”

在20世紀60年代初,斯坦利·米爾格蘭姆做了一項后來影響世界的大型實驗——服從權威效應。而這項實驗的出奇之處在于,這是一個關于懲罰的實驗。

在實驗之前,試驗者被告知,他們在參與一項“關于懲罰對學習效果影響”的實驗。在這個實驗中,米爾格蘭姆隨機安排一半的學生扮演“老師”的角色,另一半則扮演“學生”的角色。實驗規(guī)則是,當“學生”在背誦單詞,忘記了自己原本以為已經記住的單詞時,相對應的“老師”就會按下機器上的按鈕對“學生”施以電擊。而此時,米爾格蘭姆就站在“老師”的旁邊,相當于一個發(fā)號施令的指揮者。當然,實驗的前提條件就是“老師”和“學生”并不在同一個房間里,而是在相鄰的兩個房間。實驗中,隨著“學生”錯誤的不斷增多,電壓就會從0伏~450伏間以每次15伏的速度遞增。實驗的最后,“老師”已經啟動了機器上的“嚴重電擊”的按鈕,電壓達到了最高值。

事實上,那些“學生”就是米爾格蘭姆的同謀,他們并未受到真正的電擊,只是做出一些相對應的,虛假的動作。而實驗中的“老師”并不知道這一事實,他們依舊聽從米爾格蘭姆的指揮,難道他們并不知道人體承受電壓的極限嗎?并非如此。在實驗之前,米爾格蘭姆針對精神病醫(yī)生、學生、中產階級等不同角色的人群做了一項調查,征詢他們是否會在這種實驗中一直堅持服從下去,直至電壓達到最高值。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在實驗中會更早地采取不服從命令。而精神病醫(yī)師分析,大多數執(zhí)行者都會在150伏時拒絕。所以,對于正常人能承受多高的電壓是一個正常人意識里的常識性問題。

而在這個實驗中,“學生”的痛苦及大聲請求并未終止“老師”的行為。大概有2/3的“老師”最大限度地服從了米爾格蘭姆的指揮,甚至有的“學生”出現了“出汗、發(fā)抖、咬嘴唇、右手指掐自己”等痛苦行為,而“老師”也提出了要求實驗終止的要求,但米爾格蘭姆并不允許。最終,“老師”們還是服從了米爾格蘭姆的指揮。

之后,美國的千余名大學生參加了米爾格蘭姆的這項實驗,他們中的大多數“老師”都會因為對“學生”實施了大量電擊感到痛苦和內疚。這

樣的心理感受在西班牙、荷蘭等國90%的“老師”中也得到了印證。

米爾格蘭姆極其研究小組隨后又對此實驗進行了深入研究,最后得出只有在幾種情況下,“老師”才會拒絕服從米爾格蘭姆的指揮:

1.當米爾格蘭姆離開房間(“老師”)時;

2.“老師”和“學生”在同一個房間時,即讓“老師”與“學生”面對面直接實施電擊;

3.當米爾格蘭姆在為實驗是否還應該繼續(xù)下去而猶豫不定時;

4.當米爾格蘭姆是一個沒有多少高深學識的普通人時;

5.當“學生”看到自己的同伴拒絕實驗繼續(xù)時(自己似乎不具備敢于第一個反抗的勇氣)。

而在以上的這些不服從條件中,除了第四條,其余的條件都違背了實驗的完整性規(guī)則,而第四條揭示出的正是服從權威帶來的效應。所以,在1974年,米爾格蘭姆總結道:“他們的行為的關鍵不在于被抑制的憤怒或攻擊,而在于他們與權威關系所具有的特殊性質。他們已完全把自己的思想和行為交給了權威,只是把自己看作執(zhí)行權威意志的工具,一旦形成這樣的思維定式后,就很難從中掙脫出來……人類有一種服從權威命令的天性,在某些情景下,人們會背叛自己一直以來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聽從權威人士去傷害無辜的人?!?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