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克爾愛聽歌劇,尤其喜歡瓦格納譜寫的與悲愴及命運有關的所有作品,《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Tristan und Isolde)是她最欣賞的歌劇,而且是海納·米勒的那個版本。東柏林變天之前,劇院常客默克爾極可能早就注意到這位導演的作品了。米勒詮釋的瓦格納的愛情悲劇,曾六度在拜羅伊特節(jié)日劇院上演,默克爾認為這個演出“幾近完美”。她喜歡特里斯坦,大概是因為這位王子從來就不抱著獲救的希望,唯有死亡可以讓他從殘缺不全的愛情中解脫。
《尼貝龍根的指環(huán)》也是如此,默克爾對這出歌劇的評價簡短且一針見血:“如果事情一開始就錯了,反而可以成就某些人,但永遠都不會回到好的結果上來?!蹦藸柺墙^不向命運屈服的,卻用激昂的話語來形容瓦格納:“事情無法從出口倒轉回來,這讓我覺得悲痛。起步對,步步皆對。”
這是這位總理最好的人生座右銘。一開始就要做對,一步接一步,有條理、有計劃,從容不迫—這就是她的目標,或者至少她是這么要求的。她與財政部部長朔伊布勒分享的工作格言是:立刻從結果開始思考事情。對于不可避免、注定要發(fā)生的事件,默克爾謹慎恐懼,她不希望被驅使,希望能控制并影響事態(tài)的發(fā)展。瓦格納軒昂的風格、強而有力的音樂世界,以及浪漫派沉重的題材,根本不像默克爾:無論是風格或個性,默克爾恰恰是瓦格納歌劇世界的反面。也許正因如此,她才允許自己爆發(fā)最后一團不理性的火花,為音樂癡狂。如同她小時朝思暮想的每一位典范人物一樣,這些人全都是與她生活距離遙遠的人:花樣滑冰運動員、舞者、明星。
只要觀察默克爾一段時間,就不難看懂她,她的身心狀況與特質還算能讓人略窺一二。她不裝模作樣、不莽撞任性、不自吹自擂,也不垂頭喪氣;她不大聲喧嘩,更不會陰晴不定。要列舉默克爾不會怎樣,實在很容易。但如果這些特質全都相互沖突,那么到底哪些特質才適合她?她的個性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大多數(shù)人看默克爾,都說她“穩(wěn)如泰山”、“很正常”,那么為什么大家還對她這么感興趣?可能人們都認為,在外界認識的默克爾背后,說不定還存在另外一面,倘若全部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她就不會成為總理了。難怪這個問題一再被提出來:真實情況如何?真實的她究竟是什么樣子?
答案很乏味:默克爾,其實就是我們看到的那個樣子。隱于公眾形象之后的她,也沒有什么天大的秘密。想要好好研究她,一點兒都難不倒政治評論者以及長時間追隨她的人。她身上有不少正面的特質—有好奇心,準確說來是求知欲強、好學。她在思索一個問題時,首先會全面徹底地了解那個問題。無論思考的是養(yǎng)老金計算公式、房市泡沫還是南海爭議,她都要看事實。即使反面沒有任何論據,她還是會去了解事情的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