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西山碧螺春

品味的記憶 作者:鄭培凱


在蘇州的南郊,過了木瀆鎮(zhèn),就是煙波浩渺的太湖。東邊有半島延伸入湖,是洞庭東山;西邊遙遙相對的是個大島,即洞庭西山;其間還有一個小島,叫三山。一般總稱洞庭山,最有名的就是春天產(chǎn)的“碧螺春”茶,秋天產(chǎn)的“洞庭紅”橘子。

凌濛初的《拍案驚奇》卷一,形容“洞庭紅”價廉物美,比福橘便宜,而另有風(fēng)味。因此,這項特產(chǎn)至少在明末已經(jīng)聞名遐邇了。“碧螺春”一名出現(xiàn)較晚,據(jù)說是康熙皇帝取的名,因為嫌土名“嚇煞人香”太俗氣,便想了個高雅的稱呼?,F(xiàn)在已成為舉世聞名的高檔品牌了,各地效顰者不少,但最好的還是出在洞庭東山與西山。

我在清明前一日,和朋友到西山去買茶。在鳳凰村一戶茶農(nóng)家里,看碧螺春炒制的經(jīng)過,對我大有啟發(fā),想起了劉禹錫當(dāng)蘇州刺史時(公元八三二至八三四)到西山試茶,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山僧后檐茶數(shù)叢,春來映竹抽新茸。莞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沏)下金沙水。驟雨松風(fēng)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徹骨煩襟開……”

我們看到剛采下的茶芽,嫩綠纖幼,真如鷹嘴雀舌一般。茶農(nóng)就像劉禹錫見到的山僧,滿面笑容,說要炒茶給我們看。炒碧螺春的方法,是一個人炒焙,另一人添柴草管灶。茶農(nóng)夫婦兩人頗有默契,隔著一面灶壁,炒起清明前一日的新芽。十五分鐘左右,經(jīng)過翻炒、搓揉,碧螺春就制作完畢,滿室芳香。隨即在杯中沖上熱水,再投茶其中,就看到蜷曲的茶芽逐漸展開,還有云霧一般的白色茸毛在杯中浮沉上下。輕啜一口,真是悠揚噴鼻,清醇徹骨。

劉禹錫過訪的西山蘭若,應(yīng)當(dāng)是西山的水月禪院。題作陳繼儒的《太平清話》說:“洞庭小青山塢出茶,唐宋入貢,下有水月寺,即貢茶院也。”在唐宋期間,這種貢茶稱水月茶或小青茶,也就是“嚇煞人香”茶的前身。若是不管名稱,只講實質(zhì),則劉禹錫在西山試的茶,就是碧螺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