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事實的陰影——各種顏色的謊言(6)

盲點:好人的潛意識偏見 作者:(美)馬扎林·貝納基


用問答方式來做研究可行嗎?

當我們在描述人們由于不同的壓力而對問題給出各種不真實的回答時,我們并沒有將嚴謹?shù)目茖W引入討論的范圍。但是,當同樣的壓力對科學研究中參與者的回答產生影響時,這一研究的最終結果將會被嚴重地誤導,這是我們作為科研人員不得不正視和關心的一個問題。如果我們設計的問題得到的答案,和年齡、身高與體重之類的問題的答案一樣會被扭曲,比如對種族觀念這類敏感的話題進行調查,我們又從何得知在這類以問答方式進行的研究中能得到多少有用的數(shù)據(jù),產生多少偏差?

測量身高和體重時,我們能夠將標尺和體重計作為客觀有效的工具,但在以問答形式進行的科學研究中卻難以找到類似的、可靠的、統(tǒng)一的工具,我們無法得知一個人在填寫調查表的時候到底有沒有如實填寫。這就是當用人單位想要對一個人的誠實程度做出評估時,必須要和他們簽訂保密協(xié)議或相關文件的原因。要求更加嚴格的政府部門則不滿足于只向求職者索取信息,而會向他們的朋友、親屬、老師、同事和前雇主了解求職者們的真實表現(xiàn)。這些方式并非十全十美,這不僅僅是因為在多方打聽的情況下,那些被詢問者們并非對求職者有全面和準確的了解,更因為那些被詢問者們同樣很容易屈從于求職者們所面臨的壓力—他們往往會做出對求職者過于寬容(或嚴苛)的評價。這種通過詢問第三方的方式來進行的個人素質評估,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很難搜集到真實的、私人的想法和數(shù)據(jù)。

20世紀20~30年代,科學家們第一次進行了人們對種族和人種的不同態(tài)度的調查,由于條件所限,當時只能運用問答和收集資料的形式進行調查。要知道,這一調查的開展離心理學家們開始熱衷于問答調查并將其作為正式的工作方法僅僅40年的時間,我們本章所討論的各種錯誤也隨之出現(xiàn)了。

毫無疑問,印象整飾對于那些評估種族歧視狀況的調查造成了不良的影響,導致得出了錯誤、不準確的結論。關于這一情況,不妨舉一個已被證實的例子:在1981年的一次調查中,我們用問題十四、十五對白人中學生進行了一系列的種族傾向調查(答案的選擇范圍從“完全不同意”到“完全同意”)。

問題十四:黑人和白人通婚實在不是什么好主意。

問題十五:總體來說,黑人沒有白人聰明。

參與調查的學生中,有一半人的調查問卷是由黑人調查員分發(fā)的,而另外一半人的調查問卷則由白人調查員分發(fā)。同時,所有參與調查的學生都被明確地告知他們的答案會被嚴格保密,調查員看不到任何相關信息。盡管如此,我們還是發(fā)現(xiàn)了一個明顯的問題,黑人調查員分發(fā)的調查問卷所記錄的答案中,偏向黑人的明顯比由白人分發(fā)的調查問卷中的要多。盡管參與調查的學生并沒有意識到調查問卷分發(fā)者的種族會對參與者的答案產生影響,但這類印象整飾的情況還是會毫無懸念地發(fā)生。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