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三伏天,毒太陽能在人的肩頭上燎出一層泡的時候,城南人家就不吃超市里那些中規(guī)中矩的瓶裝醬油了。他們把家里的小醬壇子拿出來,洗刷干凈,一偏腿上了自行車,吱吱呀呀騎了兩站地,去醬園子打新曬的醬油吃。
就算到今天,在城南的小巷深處,采用古法釀造的醬園子還留存著三五家,哪家醬油好,哪家玫瑰大頭菜和蘿卜響好,哪家的醬萵筍、醬黃瓜和醬芽姜那是一絕,老城南人心里都有一筆賬,絕不會跑錯門面。在會吃的人眼里,醬油好那才是醬園子的掌門人有本事,因?yàn)獒u油好說明選豆講究,用水講究,發(fā)酵程度剛剛好,這才是百年醬園子的安身立命之本。
萬昌醬園的掌門人老蔡,那是大家公認(rèn)的做醬油的好手,他幾乎不為大醬油廠提供原料,因?yàn)樗f:“每天做熟的醬油和大醬,光是老客還不夠賣?!?/p>
只有老蔡,每逢三伏天還會做一點(diǎn)“白醬油”,這是剛從大醬缸里過濾出來的頭道醬油,沒有調(diào)入任何焦糖色,如橄欖油一樣發(fā)出清亮的色澤,是沒法為紅燒肉上色的。這種醬油是夏秋之間用來蘸白斬雞的好作料,也可用來涼拌新鮮蔬菜,完全不會讓一清二白的雞和菜染上重濁的顏色,卻又發(fā)出醉人的醬香。老蔡準(zhǔn)備了兩段切去頭尾的黃瓜,在小碟子里倒入少許甘露一樣的白醬油,讓我蘸著嘗嘗。哦,我嘗到的是飽滿的大豆、鮮辣的太陽和夜間的露水互相作用后,發(fā)出的咸鮮甘醇的氣息,與我這十多年吃到的醬油都不一樣。
上一次嘗到這種味道,還是我奶奶80歲那年,親手做的最后一缸醬。
老蔡帶我去看他的醬園。萬昌醬園也是前店后廠的模式,黛瓦灰墻,屋里屋外都鋪著人字形的小青磚。店堂后面有一個月亮門,過了這個門是一個很大的院子,院里排列著無數(shù)的大缸,每個大缸上面都蓋著一頂錐形的竹編大斗笠,這就是曬醬缸了。做醬是三伏天的一件大事,老蔡會親選產(chǎn)自東北的好黃豆,在大鍋內(nèi)烀熟,把豆子煨得軟爛無比。烀好的豆泥,擠掉水分,盛入木模子里,拓出像磚塊一樣的醬坯子,先陰干吹晾至醬坯外面干燥,然后每塊醬坯外裹牛皮紙,用麻繩捆扎好等待發(fā)酵。醬塊子發(fā)好了,要用清水洗刷干凈,掰成小塊進(jìn)一步暴曬消毒。
然后下缸,缸里已事先調(diào)入鹽水。
好了,醬塊子,清清靜靜發(fā)酵去吧。蒙上白布,戴上斗笠的大醬缸,陽光和露水透得進(jìn)去,灰塵雨水卻可以擋在外面。頭三天,老蔡完全不去動醬缸,只在走過時側(cè)耳在缸邊聽一聽。當(dāng)聽到有螃蟹吐泡般細(xì)微的聲響,醬園最忙碌的時刻就要來了——要開始打耙了,就是打開“醬帽子”,手拿醬耙子,在醬缸里攪動醬體,激活微生物的進(jìn)一步發(fā)酵。
這可是一個力氣活,讓60歲的老蔡到現(xiàn)在還有著鼓鼓的肱二頭肌。攪動醬體要朝一個方向,盡量別碰到缸底的沉淀物。在攪動中,醬塊充分融碎,同時,醬塊里的雜質(zhì)、發(fā)酵時長的白毛也會漂浮上來,老蔡飛快地用飯勺子把那些沫子撇出來扔掉。整缸醬就變得綿柔細(xì)膩,那股強(qiáng)烈的醬香,是早年間祖母們布褂子間常有的味道,飽含了把清貧日子過下去的某種剛健的智慧。
打醬缸、撇醬沫的活兒每天都要做,連做一個月,醬才發(fā)酵得“正當(dāng)年”。過濾出晶亮稠濃的“白醬油”,剩下的大醬,是一切甜面醬、酸辣醬、火鍋醬、烤鴨醬的基礎(chǔ)。
這種幾乎全為手工作業(yè)的醬園子,賺不了多少錢,能養(yǎng)活醬園工人而已,但老蔡對醬園的感情依舊很深,他生怕醬園有朝一日要拆遷,那樣的話,不但愛吃“白醬油”的人沒處買了,就算那些去國多年的游子,回故鄉(xiāng),也買不到一瓶手工醬,以作為綿長的念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