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儒者說:先學做人再學養(yǎng)生(1)

儒家養(yǎng)生大道 作者:張其成


無論道家、佛家、法家、墨家、陰陽家……再怎么宣傳,再怎么受人追捧,高高占據(jù)中國歷史思想制高點的還是儒家。儒家的思想印記無處不在,即使醫(yī)學與養(yǎng)生學這么具體實用的學科也深受影響。儒家思想之所以能這么深入人心,能得帝王統(tǒng)治階層的認可,能為人們接受,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它有濃濃的煙火氣,也就是俗話說的接地氣。它跟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指導人的一言一行,乃至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可以說儒家的智慧光耀著中華民族的方方面面,這其中當然也包含了養(yǎng)生的學問。

儒家主要從生的角度來看待生命,是一種入世的生命觀。儒家不注重死亡本身,而講究慎終,主張把嚴肅的生活態(tài)度堅持到最后一刻。

儒家的生命觀主要可概括為兩點。

一是“事人愛人”“知生知命”的生存觀?!叭收邜廴恕笔侨寮业幕久},充分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人本、人道精神??鬃又鲝垺拔茨苁氯?,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人應當把注意力全部集中于當下現(xiàn)實的生命之上,不要分心去考慮死亡以及死

后世界的問題。孟子提出的“知命者不立乎巖墻之下”,認為盡管人之壽命長短是由天命決定的,但每個人還是應當重生,盡量避免危險,妥善保養(yǎng)自己,以享盡天年。

二是“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生命價值觀。在儒家看來,生命的道德價值是比生命更為貴重的東西?;钪臅r候應努力創(chuàng)造人生的社會價值,有一個充實的道德人生。當人的生命和社會所提倡的道德發(fā)生沖突時,應當犧牲個體“小我”的生命,維護社會“大我”的尊嚴。人的生命因仁、義而有價值,個體生命與仁、義相比,為了取義可舍個體的生,為了成仁可舍個體的身。

下面我們再拿道家的養(yǎng)生觀之作比較。道家的養(yǎng)生觀是一種自然之道的養(yǎng)生觀,是順應自然、適性重生的生命觀?!百F身”是老莊道家的重要思想。老子認為人存天地之間,與道、天、地并為“域中四大”,身體是人的根本,人應該像重視大患一樣重視身體。他說:“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我無身,吾有何患!”是啊,養(yǎng)生不就是為了更好地活著嗎?如果身體都沒有了,那當然也談不上養(yǎng)生了,只有真正懂得“貴身”“愛身”的人才可以將天下托付給他。

莊子反復強調,人在生死問題上要順乎自然,“不悅生,不惡死”,生而無樂,死而無悲,不以生死為念。他把生死看得如同春夏秋冬四時的更替一樣普通。莊子說:“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若死生為徒,吾又何患!”又說:“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莊子對死亡持自然態(tài)度,讓人們在主觀意念上把死亡作為生命的一種自然、合理的發(fā)展歸宿,無怨無悔地接受下來,從而獲得一種達觀的死亡觀?!八?,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彼懒?,就不會被他人管制,沒有春夏秋冬的交替,就算當皇帝也沒這么自由、快樂。在莊子看來,死不是一件可悲的事,反而是得到了終極的自由。日中則仄,月滿則虧,物壯則老,生老病死只是自然界存在的必然規(guī)律,因此莊子認為人應該順應自然規(guī)律,安然面對死亡。死不過是擺脫了人生的一切牽掛和煩惱,自由自在、任意逍遙,是最愜意不過的了,故而人們應當生時安生,死時安死。這種將生死納入自然之道的生命觀,表現(xiàn)出其順其自然、不驕不躁、清心寡欲、安命無為的生命態(tài)度。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