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家庭和童年的神話(14)

少有人走的路4:心靈地圖 作者:(美)托馬斯·摩爾


有時三四十歲的成年人會說:“我到現(xiàn)在還不知道,我長大后會是什么樣子?!睙o論說這句話時的口氣有多輕松,都透出了一種深深的自卑:我究竟怎么了?活到這把年紀,我原本應該事業(yè)有成、收入豐厚、生活安定才對。但是愿望歸愿望,我們心中的小孩卻還沒有準備好。認識到這一點時,我們心中可能會泛起一陣哀傷,這正是心靈在反思自己的命運,擔憂自己的前途,也為想象力的開放提供了可能性,在某種程度上,這就是小孩的力量。

心中孩童的幼小和柔弱有如“芝麻開門”的口令,是開啟未來、發(fā)掘潛能的一把鑰匙。

孩童的“無知”同樣蘊涵著無數(shù)可能性?!缎录s·福音書》記載,在前往耶路撒冷的途中,年幼的耶穌跟父母失散了,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他在一所猶太教堂中,正同拉比們討論神學。這只是一個有關奇跡的故事嗎?它其實表現(xiàn)了孩童的特殊智能,盡管混沌,但又無比深刻。15 世紀的偉大神學家,庫薩的尼古拉曾著書論述“學會無知”的重要性,他認為,我們必須設法忘掉那些阻礙我們領悟真理的知識。我們必須回到孩童的無知狀態(tài),因為世俗生活已經(jīng)讓我們變得太過精明。禪宗也勸誡人們莫失“赤子之心”。

以上都是專屬于小孩的特質,永遠不會成熟,永遠無法擺脫。

但心靈中的小孩無知而笨拙,讓我們感到尷尬不安,所以我們總傾向于排斥他,掩蓋他的存在,甚至強迫他消失。然而,這樣的壓制只會讓他變得桀驁不馴。越是努力掩飾無知,我們就越顯得無知;越是故作成熟冷靜,我們就越是暴露出自己的幼稚;越是想充當大人,我們就越表現(xiàn)得像孩子。

如果我們能珍惜自己的童心,那么在生活中,我們和兒童的關系就會變得更加開放,對雙方都大有裨益。例如,關于兒童的一大問題是,我們該如何教育他們?政客和教育家提倡強化科學和數(shù)學課程,將計算機和其他科技大規(guī)模用于教育,經(jīng)常進行考試和測驗,嚴格考核教師,削減文藝類課程的經(jīng)費。這些做法的用意在于把孩子培養(yǎng)成“完人”——不像古希臘人追求的那樣德智兼?zhèn)洌浅蔀樯鐣C器最高效的零件。在這場精密計算中,他們只想著幫孩子面對生存競爭,卻忽略了他們心靈的需求。

“教育”的意思是“引導出”。我們通常將其理解為“將孩子引導出童年”,但教育的真諦,是將童年原本具有的智慧和才華引導出來。夏山學校的創(chuàng)始人尼爾多年前就指出,我們應該相信,兒童已經(jīng)擁有了才能和智慧。傳統(tǒng)觀念認為兒童的心智是一塊白板,事實上,兒童所知道的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兒童的智慧不同于成年人的智慧,但同樣有它的地位。

傷害童心就等于傷害心靈,因為童心是心靈的一個側面,而心靈的任何層面遭到漠視,都會成為痛苦的根源。在當今社會中,我們很難找到童年無拘無束、逍遙自在的快樂。我們耗費巨資建立電子娛樂中心,卻無法滿足心靈對簡單樂趣的追求。在世界各國中,美國可算是最不會照顧兒童的國家之一,鼓吹“維護兒童權益”,卻不曾從兒童的立場出發(fā),真正為他們的福祉而努力。成年人重視信息甚于奇跡,重視娛樂甚于游戲,重視知識甚于蒙昧,而他們擔心的是,對童心的提倡會對這些價值觀念造成威脅。要關懷心中的孩童,我們就必須面對自己較為低級的本性——無法控制的情感,愚蠢癲狂的愿望,以及各種形式的軟弱無能。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