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宅大院,煙鎖重樓,貴為李鴻章長女的李菊藕,自從守著一雙兒女寡居以來,就一直把光耀門庭的希望,寄托在年幼的兒子張廷重的身上。
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本名張志沂,只因舊日里人們常以字代名,故而一直被人們以張廷重相稱。母親李菊藕怪癖好強(qiáng),看不得親眷之中,哪家兄弟又“闊了”,于是一心想讓兒子張廷重在光宗耀祖的本事上大大進(jìn)益,所以,兒子背書背不下來,就要挨打受罵。
嚴(yán)厲的家教,使張廷重雖然對經(jīng)典文獻(xiàn),甚至奏折都能倒背如流,卻守著這一腦子無用的陳腐章節(jié),只在鐵路局和銀行任過兩次公職,便退居家中,靠祖上遺留下來的家產(chǎn)度日,再不問世事,更別提在時代的浪潮中激流勇進(jìn)了。
父親的退卻,加之其承襲下來的那一些紈绔子弟的標(biāo)志性生活習(xí)慣,吸鴉片、嫖妓、養(yǎng)姨太太,都在張愛玲幼小的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父親熟讀八股,卻阻擋不了清朝科舉制度的被廢棄而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依稀斑駁的黑白相片,籠罩在一片舊時的氤氳氛圍中,穿戴著清朝遺落下來的看似厚重的馬褂的母親李菊藕,帶著年幼時面龐透出幾許英俊的張廷重,旁邊還站著如玩偶娃娃般的妹妹張茂淵。
男性化的名字賦予了妹妹同未來嫂子黃素瓊一樣的勇氣和反叛意識,這個沒落家族的背叛者們,仿佛注定只能由女兒們擔(dān)當(dāng)。而張廷重,即充當(dāng)不了舊習(xí)俗的衛(wèi)道士,也無法邁入新時代的門檻。他如同困獸猶斗一樣,雖被囚禁在自我封閉的牢籠里惶惶惑惑過著混沌的日子,卻也還堅(jiān)守著自己頑固的領(lǐng)地不肯罷手。
一朝成年,便失去了年幼時的聰慧模樣。中年張廷重,一臉不屑的神情仿佛在嘲笑、鄙夷著時代的變遷鑄就的一切風(fēng)云變幻的圖景。他猶如一具“孩尸”般變得僵直了、麻木了,甚至愈發(fā)墮落、無恥而無所畏懼了。
他因生活墮落而影響到引薦他的親戚張志潭的聲譽(yù),在后者被免去交通部總長之職后,連那份閑職也保全不得,只能離職帶全家從天津搬到上海。在這之前,姨太太曾在吵鬧中用痰盂砸破了他的頭。他在人生最困頓、最失意,也是最缺少財(cái)力的時候,寫了一封懺悔信,肯求遠(yuǎn)在東洋的妻子黃素瓊回國。
從張愛玲父親的生平,人們不難看出張筆下的那些清朝遺老遺少的形象的影子。弟弟張子靜曾回憶說,姐姐用文字報復(fù)父親。其實(shí),如果真談到報復(fù),張愛玲應(yīng)不僅僅是為了報復(fù)父親而塑造這些人物。在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她看到了那惘惘地威脅背后隱藏著的人們無法擺脫的宿命,和無法戰(zhàn)勝的末世的夢魘。她只是在描摹著真實(shí)中的幻境,虛浮中的繁華景象而已。
戴著眼鏡的胡蘭成,國字臉,堅(jiān)毅的目光中透出深深的俊朗和才智,誰又能將他與“漢奸”二字聯(lián)系在一起?可是這張臉孔下面裹藏著的靈魂,的確是那樣的不明就里,既無愛國之心,又無救國之志,只一味沉溺在春色滿園的幻景之中,先是張愛玲,然后是小周、范秀美,無不給人一種始亂終棄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