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的山河(2)

文化苦旅(新版) 作者:余秋雨


由于辭得干凈,我走得很遠很遠。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者關(guān)系如何?”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問。

我回答:“沒有兩者。路,就是書?!?/p>

從學(xué)術(shù)上說,我是從文本文化走向了生態(tài)文化。

我的生態(tài)文化,也可算之為山河文化。我在山河間找路,用短暫的生命貼一貼這顆星球的嶙峋一角。

那么,就讓我們簡單掃描一下中華文化的生存狀態(tài)。

地球,這個在銀河系中幾乎找也找不到的小顆粒,十分之七是海洋,十分之三是陸地。在一塊塊陸地中,最大的一塊是歐亞陸地。在這塊陸地東邊,有一個山隔海圍的所在,那就是中國。

中國這地方,東部是大海,西北部是沙漠,從西到西南,則是高原。光這么說還顯得平常,因此,必須立即說明,大海是太平洋,沙漠不止一個,都很大,而高原則是世界屋脊。那就是說,這是一片被嚴(yán)嚴(yán)實實“封”住了的土地。

在古代,那樣的海是無法橫渡的,那樣的山是沒人攀越的,那樣的沙漠是難于穿行的。結(jié)果,這地方就產(chǎn)生了一種“隔絕機制”。幸虧,它地盤不小,有很多山,很多河,很多平原,很多沼澤。人們安于一隅,傍水而居,男耕女織,春種秋收,這就是多數(shù)中國人的生存狀態(tài)。

這種生存狀態(tài)又被說成“靠天吃飯”。一個“天”字,就包括了氣溫、氣候、降水量以及與之相關(guān)的種種自然災(zāi)害。

“天”怎么樣?從中國最近的五千年來說,開頭一直溫暖,延續(xù)到殷商。西周冷了,到春秋、戰(zhàn)國回暖,秦漢也比較暖。三國漸冷,西晉、東晉很冷。南北朝又回暖,暖到隋、唐、五代。北宋后期降溫,南宋很冷,近元又暖。明、清兩代,都比較冷,直到民國,溫度上去一點,也不多。

氣候的溫度,或多或少也變成了歷史的溫度。我在《中國歷史地理學(xué)》(藍勇著)上找到一幅氣溫變化曲線圖,據(jù)注釋,此圖采自于《中國文化地理》(王會昌著)。這幅曲線圖把氣溫和朝代連在一起,讓人聯(lián)想起一次次無奈遷徙,一次次草衰風(fēng)狂,一次次生態(tài)戰(zhàn)爭,一次次荒野開拓,一次次炊煙新起……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