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濟學家們只知道鴉片作為商品,他們只知道商品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他們卻不知道究竟什么才是鴉片的“價值”。鴉片的價值就是指它的金融價值,這種價值是全然虛擬的,但正是為了維護鴉片的金融價值,英國才不惜與中國訴諸一戰(zhàn)。資本家發(fā)動戰(zhàn)爭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戰(zhàn)敗國的人口、占領其土地,而是要把全世界的生產(chǎn)資料以暴力的手段壟斷在自己手里,使這些生產(chǎn)資料變成貨幣化的資本,使那里的人民與祖祖輩輩賴以為生的生產(chǎn)資料完全脫離,使那里的人民被從原有的社會關系中生生剝離出來,而處于“活死人”的狀態(tài),也就是奴隸的狀態(tài)。馬克思把這種“活死人”的狀態(tài)比喻為“被鴉片麻醉的狀態(tài)”。因此,馬克思將鴉片視為將人驅入“奴隸狀態(tài)”的一種武器。
我們知道,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以研究饑荒而著名,在《貧困與饑荒:論權利與剝奪》一書中,他比較了中國和印度。新中國和印度在建國之前都曾不斷出現(xiàn)饑荒,中國在1958 年發(fā)生了大饑荒,這是由信息不暢造成的,而一旦消除了信息不暢,中國就永久杜絕了饑荒,但是印度至今仍然沒有杜絕饑荒,這是因為印度的饑荒并非由缺糧造成,而是糧食的壟斷者刻意操縱糧價,使大家買不起糧食造成的。在印度,大米的價格依舊依賴金融市場,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沒有使用價值,也沒有交換價值,因為大米的價格是由金融市場決定的。糧食的金融化就是印度饑荒的根源。而使得饑荒日?;?、長期化這種“制造饑荒”的方式,就是英國人發(fā)明的,這是殖民主義的遺產(chǎn),是通過基本生產(chǎn)資料的壟斷使人自愿賣身為奴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