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二人都是佛門虔誠的信徒,經常去法華庵燒香拜佛,如此常來常往,就與庵內的尼姑熟悉了,處下了不錯的交情。一日齋期過后,法華庵內一位叫“王大人”的女尼,來到毛福梅的臥室與其嘮家常,她自詡會看手相。拉著毛福梅的手反復端詳之后,笑著說毛福梅是一位有福氣之人,命中注定有大富大貴的兒子。這本是尼姑曲意逢迎之語,但是在當時的毛福梅看來,無異于黑暗中的一盞明燈,照亮了她前方的路。相信,每個迷茫的人都有過這樣的時刻,常常因為一句話,就有了柳暗花明之意。
迷信的婆媳二人對王大人的話深信不疑:曾經有風水先生說過,豐鎬房是一處風水寶地,是出貴人的地方,而且還有“對著筆架山,代代兒孫會做官”之說。不久之后,這位尼姑又帶來一位勘測風水的方士,這位風水先生圍著豐鎬房轉了又轉,也認為這是一處藏龍臥虎之地,“早該添丁加口,百業(yè)興旺了”。抱孫心切的王采玉,于1909年夏天帶著毛福梅來到上海。
十里洋場的繁華,映亂了毛福梅的雙眼。她是土生土長的鄉(xiāng)下妹子,哪里見過如此繁華的之景,加之沒有讀過多少書,不知如何應對大場面,所以做起事來不免畏首畏尾,處處體現(xiàn)出唯唯諾諾之態(tài)。而蔣介石經過多年的洗禮,早已脫胎換骨,一派洋作風了,自然看不慣毛福梅這個樣子,認為這個全身上下散發(fā)著鄉(xiāng)土氣息的女人上不了臺面,丟自己的面子。所以,在將母親和老婆安頓下來之后,對老婆并不多加理睬,接連幾日都沒有邁進毛福梅的房門。
生活究竟有多荒涼?曾經夜晚相擁而眠的人,曾經那么緊握的手,為什么走著走著就散了呢?此時,毛福梅的心情究竟該有多么苦澀,自己視為一切的丈夫,已經從心底將她拋棄,甚至連逢場作戲都不愿意。在月光如水的夜晚,她是否曾舉目遠望過那個美麗寂寞,在月宮守候了千年的女人。心底的悲涼,氤氳在清冷的時光中。
“知子莫若母”,王采玉自然知道兒子的那一點小心思。一日,她把蔣介石叫到面前,半是哭訴,半是拿“跳黃浦江”來威脅。蔣介石是一位孝子,自然看不得母親生氣,經過一番好言好語的勸阻,才將母的火氣慢慢平息下去。蔣介石的同學林紹楷也側面規(guī)勸,曉之“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道理。就這樣,蔣介石在母親的訓斥和朋友們的勸說下,終于進了毛福梅的房門。二人同床共枕了一段時日,在蔣介石離滬動身去日本之前,毛福梅再度有了身孕。
蔣家的香火終于得以延續(xù),王采玉高興異常,攜著毛福梅回到老家溪口,婆媳二人在豐鎬房內靜候這個小生命的誕生。1910年的農歷三月十八日,伴隨著一聲嘹亮的啼哭,毛福梅誕下了一個男嬰,這便是日后蔣家王朝的“太子”——蔣經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