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的金字塔
假定有兩個在態(tài)度、能力和心理健康方面相同的年輕人,他們都相當誠實并且對某件事都持有同樣溫和的態(tài)度。例如,他們都認為作弊不是一件好事情,但世界上還有比這更壞的罪行。現(xiàn)在,他們兩人正在接受一場考試,這場考試將決定著他們能否考取研究生。在撰寫一篇重要的文章時,他們都感到毫無線索可循。眼看就要錯過這場考試了……此時他們每人都得到了一次作弊的良機,他們可以讀到其他同學的答案。這兩個年輕人與自己的欲望進行著激烈的斗爭。經(jīng)過一番痛苦的掙扎,其中一個人屈服了,而另外一個人則抵擋住了誘惑。做出這兩種決策可謂一念之差,他們兩人都可以輕而易舉地選擇對方的決策。他們每個人都得到了某種重要的東西,但也付出了各自的代價:其中一個人為了獲得好成績放棄了誠實,而另外一個人則放棄了好成績保全了自己的誠實。
現(xiàn)在的問題是:一周之后,他們會如何看待作弊?假設他們都有足夠的時間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那位屈服于誘惑的年輕人會認為,作弊并沒有太大的罪過。他會對自己說:“嗨,人人都會作弊。這沒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且為了將來的前程我必須這樣做?!倍芙^了誘惑的那位年輕人則會認為作弊的不道德程度加強了:“實際上,那些作弊的人是非常無恥的,他們應當被學校永遠開除,對他們必須做到懲一儆百?!?/p>
在這兩個學生自我辯護水平不斷升級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兩種情況:其一,他們之間的差異已經(jīng)非常大;其二,他們的看法已經(jīng)內(nèi)化,他們認定自己一直這樣看待作弊。24似乎一開始他們站在金字塔頂端,相距不過幾毫米;但是在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護之后,他們已經(jīng)滑落到了金字塔的底部,站到了塔基相對角的兩端。那個沒有作弊的學生認為另一個人是完全不道德的,而作弊的學生則認為另一個人是不可救藥的清教徒。這一過程揭示了受到過痛苦誘惑的人是如何抵制誘惑,進而幾乎要屈服于誘惑,但是在最后一刻卻又抵擋住誘惑,并如何逐漸厭惡甚至憎恨那些沒有成功抵擋住誘惑的人。正是那些幾乎注定要生活在玻璃屋里的人們,擲下了第一塊石頭。
金字塔的比喻可以運用于與道德抉擇和生活抉擇有關的絕大多數(shù)決策。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可以將考試作弊替換為:臨時決定做某件事(或者拒絕這樣做),嘗試吸食某種毒品(或者拒絕這樣做),食用類固醇來提高運動能力(或者拒絕這樣做),維持一段麻煩不斷的婚姻關系(或者拒絕這樣做),指證美國眾議院非美活動調(diào)查委員會(或者拒絕這樣做),為保護自己的雇主、保住自己的工作而說謊(或者拒絕這樣做),生育子女(或者拒絕這樣做),尋求一份工作(或者在家?guī)Ш⒆樱?。一旦站在金字塔頂端的那個人拿不定主意,或者一旦這兩種選擇各有得失,那么他便會急于為自己做出的決策辯護。但是,當這個人站在金字塔底部的時候,猶豫不決便會變?yōu)榇_定無疑,他會同任何與其觀點相左的人針鋒相對。
這一機制使得人們習慣做出的“我們這些好人”和“他們那些壞人”的區(qū)分變得模糊。當站在金字塔頂端的時候,我們所面臨的往往并非黑與白、做與不做的選擇,而是后果不明朗的灰色選擇。人們所采取的第一步行動往往是模棱兩可的,而正確的決策也并非總是一清二楚。人們做出了一種過早的、明顯不合理的決策,然后通過為其辯護來減少決策的不確定性,由此落入一個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陷阱——行動,辯護,再行動,這使得我們行動的強度和承諾得以強化,并最終導致我們遠離最初的意愿和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