謙卦時空的偏好有“謙卑”、“利涉大川”,蔣介石一生東求西尋,或學或盟,卑以自牧,而自性不失。謙卦“勤儉”,蔣介石勤于事業(yè),生活簡單,不抽煙,不喝酒,不飲茶,只喝白開水,提倡“新生活運動”。謙卦偏好還有“韜晦”,蔣介石多次主動下野,而能擔一時一國之重,蔣介石的晚年可謂善終。
因此,蔣介石在反攻大陸無望的20世紀60年代開始超越命運的安排,他自覺地改命或承擔命運,在臺灣發(fā)起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這用得上中國文化的自家語,“花果飄零”,他為文化保存了這一點花果,一線血脈。
從一個意志剛強的人到一個圓通無礙的人,他一定經歷了不同尋常的心理過程,只是我們難以知曉了,他去世前說:“以國家興亡為己任,置個人生死于度外。”這是發(fā)自內心的話。因此,他能超越一時一地的得失,從歷史長周期來看待人生社會。在晚年,他還對外國人吟誦德國諺語:一、上帝讓誰滅亡,總是先讓他膨脹;二、時間是篩子,最終會淘去一切沉渣;三、蜜蜂盜花,結果卻使花開茂盛;四、暗透了,更能看得見星光。
四
1925年,蔣經國前往蘇聯留學,年僅15歲。這個童年壓抑的少年走上社會居然適得其所,成為風云際會的熱血男兒。他跟父親聚少離多,此前,父親將他托給陳果夫照料。在上海生活學習的蔣經國接受了激進的社會思潮的影響,在當時震驚中外的五卅慘案中,剛入中學的蔣經國就帶領著同學參加了游行示威。當時的蔣介石是黃埔軍校校長,在國民黨中前途無限,面對有可能“失教”、“坑爹”的兒子,蔣介石決定把經國送到北京,請國民黨元老吳稚暉來代為管教。
但是,激進思潮、共產主義的信念深契于這個近乎“官二代”的少年心中。蔣經國在北京認識了邵力子,并通過邵力子認識了李大釗等共產黨人。國共兩黨都有解決中國問題的意志和能力,只是都越來越傾向“畢其功于一役”的手段,走得最遠的最刺激。激進主義與青少年一拍即合。沒多久,蔣經國向吳稚暉提出留學蘇聯的想法,雖然內心里極端反共,但吳稚暉仍寬厚地表示:“你去試試也好。”
蔣經國通過“上海姆媽”陳潔如告訴了父親,蔣介石直斥其“朽木不可雕也”。蔣介石曾到蘇聯考察過,受到過極好的招待,但他的結論是,共產學說不適合中國國情。不過,蔣介石最終還是允許蔣經國留學了。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我決定允許兒子前往俄國?!边@其中有多重原因,蔣介石的自信、寬容應是其中之一,他相信兒子走得再遠仍會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