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文革”培養(yǎng)了大批“看客”
使中國人留下了“看客后遺癥”
“文革”中所謂“路線斗爭”、“階級斗爭”風云變幻,異常吊詭,從黨政軍要人到著名的或普通的知識分子再到平民百姓,三番五次地要“站隊”、“緊跟”。
黨政軍要人一旦被那么定性了,不僅自己遭殃,全家及部下全都難逃一劫,輕則隔離審查,挨批挨斗;重則入獄,甚至死得不明不白。正是:假作真時真亦假,霧里看花看花眼。即使明智地認了那“順者昌,逆者亡”的時代狠勁,每每的都不知道究竟該順什么、該逆什么。
知識分子如果并非知識界官員,一般還沒資格上什么“船”。即使有心攀上一條絕對紅的“紅船”,卻只能是“有時夢里還去”。因為它不在現實中,而在歷史中。
但知識分子也得學會看,曰“看風向”。不善于看的,經常表錯了態(tài)、說錯了話自己還不曉得,而那也會禍從天降。
那個時代,消滅一個知識分子,如民間所說,“比按死一只臭蟲還容易”??傮w的,知識分子已經背上了“臭”字。
至于平民百姓,只要出身好,站錯了隊一般也不要緊。但若據理力爭,堅持認為自己沒錯,并且還由而大發(fā)質疑的話,那么便是不識趣——不識政治之趣了。
《五一六通知》中是這樣說的:
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斗爭,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專政……在這些基本問題上,難道允許有什么平等嗎?……絕對不是什么平等的關系,例如所謂仁義道德關系,等等。
“絕對不是什么平等的關系”就等于絕對不講平等。
“所謂仁義道德”就等于徹底否認仁義道德。
那么稍有平等意識的人,要求自己總還是多少要講一點兒仁義道德的人,還有什么話可說呢?
仁義道德幾千年以來是民間原則。
這個原則被徹底否定了,平民百姓也只有權作“文革”看客,成心令自己失明失智,裝二百五,看政治如何指鹿為馬、火上弄冰。像看情節(jié)起伏跌宕的電視連續(xù)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