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前,袁世凱已是總理交涉通商大臣,長住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李鴻章令其在平壤一帶聯(lián)絡軍官,協(xié)籌糧運。袁世凱對戰(zhàn)爭毫無信心,始終主張議和,一聞敗訊,立即稱病回國。
戰(zhàn)爭失敗后,朝野上下呼吁改革舊軍隊,建立新軍隊之聲大熾,袁世凱認為有機可乘,積極迎合社會潮流和清王朝急切改革軍制的心理,托人寫了一部“兵書”,簽上自己的名字,四處鉆營,結(jié)交權(quán)貴,終于竊取編練新式陸軍的特權(quán)。
曹錕一見袁世凱,立刻跪伏在地,情真意切地說:“大人,小的曹錕給您老人家請安!”
“老人家”,袁世凱差點笑出聲來。其實,他只有三十六歲,只比曹錕大三歲!袁世凱捋著八字胡朗笑道:“哈哈,曹老弟,起來,快起來!你我兄弟,不必行此大禮?!?/p>
他上下打量著曹錕:“嗯,不錯,虎背熊腰,儀表堂堂。來,坐下,坐下?!?/p>
曹錕謝過之后,在椅子上坐下半個屁股。袁世凱問他家住哪里,哪里畢業(yè),同期畢業(yè)成績較好的還有誰,曹錕說了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梁華殿、王英楷、陳光遠、王占元等一串人的名字。
袁世凱問:“你找我何事?”
曹錕說:“錕久聞大人盛名,特來追隨大人,以效犬馬之勞!”
袁世凱又說:“你在毅軍任職,想必參加過甲午戰(zhàn)爭?”
一提戰(zhàn)爭,曹錕變得不安起來。對此,他除去回答倉皇逃竄、隱匿家中之外,還能說什么?不過,世界上有這么一種人,他們慣于用表面的拙樸,掩蓋內(nèi)心的詭詐,這種人最能迷惑人,使你頓生好感。曹錕就是這種人。他眼珠一轉(zhuǎn),慷慨陳詞地說:“大人,說來慚愧,身為七尺男兒,大清國武士,理應戰(zhàn)死疆場,為國捐軀;可我隨潰敗人流,落荒而逃,從平壤跑到義州,又從義州跑到東北。隊伍打散,官兵失落,我率十幾名義士轉(zhuǎn)戰(zhàn)崇山峻嶺之中,身無御寒衣,營無隔夜糧,奔波轉(zhuǎn)戰(zhàn)幾個月,不得已回家暫避,以便日后東山再起,為國效命。唉,泱泱大清帝國,皇皇四萬同胞,如何落得這般窘困?正當在下苦悶彷徨時,欣聞大人督練新軍,以求富國強兵之道,在下高興得徹夜難眠,便來投奔大人……”他滿含熱淚,語意虔誠,眨眼間成了憂國憂民的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