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的擔當》第四章 文化力是倍增器(5)

中國的擔當 作者:辛子


還有四川的三星堆,它出土文物的文化要素當中,還是商代青銅、玉器上的紋飾樣式——饕餮紋、雷紋、云雷紋。說明它是屬于殷商文化為核心、“同心圓”向外輻射影響的方國文化。就是有地域特色,但是以中原為中心,二者已經融合吸納為一體了,互相影響。從三星堆的青銅器可以看出它也受到西邊文化的影響。有兩條道:一條是通過秦嶺,羌文化也就是北川、汶川、九寨溝一線對它的影響;還有一條是西南邊對它的影響,就是云南、貴州,滇文化的影響。中原文化、滇文化、羌文化和巴文化綜合在一起,就形成三星堆文化樣式。

它為什么突然消失了?原因很多。有說被其他部落打敗以后遷走了,遷到越南去了,遷到云貴去了。我的解釋是因為地震。地震以后形成巨大的堰塞湖,水積著積著,沖決圍堰亂石,“嘩”的一下向下流及成都平原滌蕩而去,把它沖沒了。從古代地質構造上講,四川平原怎么形成的?就是無數次地震、無數次堰塞湖的形成、無數次沖積形成了四川平原、四川盆地。所謂“四川”是四個大的斷裂峪,不是四條江,也不是四條河,是四個大斷裂帶,其中一個斷裂帶是從都江堰、映秀鎮(zhèn)、汶川、北川到九寨溝。北川、汶川這一線,古代地名都叫“川”。從地質學大陸板塊漂移理論上講,印度次大陸板塊和歐亞板塊兩相對撞,在哪里隆起?在喜馬拉雅山脈。隆起的喜馬拉雅山脈東北一側隨著角度變大,其地質構造肯定會有斷裂,不能老這么弓著。滄海桑田,歷經億萬年形成斷裂。在哪兒斷裂?在四川斷裂。所以古代人就知道斷裂的后果,李白詩寫道,“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不是說那路不好走,而是那個地方因為在斷裂帶上,千萬年無數次地震,雨季整天泥石流,山體都是酥的。在四川,道路修繕部門和公路道班工人們都知道的,你今天修好了,明天一地震、一下雨,又有泥石流。為什么?因為四川的地質結構是經歷過上千萬年的地震造成的,那個地方的巖石全都松動、震酥了,一地震或下雨引發(fā)山洪就滑坡。

三星堆應該是由于一次大的堰塞湖沖決。地震以后,然后洪水大沖擊,把這個文明徹底沖垮,天地成毀。我感覺我這個解釋是科學加人文歷史的推理,不一定對,但是可以去參考。還有一個佐證,就是戰(zhàn)國時期秦昭王滅蜀后任命的蜀郡守李冰父子治水修都江堰。

很多人說李冰父子真聰明,搞出來這個工程,發(fā)明治水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偌大的分江工程,簡直是人間奇跡。23年前我走了一趟岷江上游大川,我從成都出發(fā)過都江堰——灌縣,經映秀往汶川、茂縣、松潘赴九寨溝、黃龍?,F在真不應該改成“都江堰”這個名字,還應該叫灌縣。從都江堰上去,過映秀鎮(zhèn),然后到汶川。在茂縣有兩條分叉山路,一條是去九寨溝,一條是去北川、青川。我沿途仔細觀察山勢水脈及地形,這一路發(fā)現有無數個像“都江堰”那般的自然形成的湖泊。為什么?山川走向是拐彎的,水沖下來可以拐彎,但是水帶來的石頭拐不了彎,所以水沖擊隨山川走向拐彎的時候,那些石頭一定是直著沖出去了,沖出去之后就形成石頭堆,拐彎處平緩地那邊全是沙子,自然就形成了一個分江工程。所以要想治水,就修一個大拐彎,人工疏導水的流向、沙石的去向。洪水一下來,石頭在那兒,沙子在這兒,這邊建一個堤壩,搞一個分水分江,自然就可以控制水流水勢而利于灌溉了,這個就是中國人講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李冰父子對岷山的水勢、山川地形詳細勘察,弄清江河水脈走勢,依照大自然水行規(guī)律,制定治理岷江的規(guī)劃。開鑿玉壘山分岷江之水向東,減災、分洪、灌溉,形成“寶瓶口”,在其右側用開鑿玉壘山的巖石堆成“離堆”,在江心以竹篾編籠子拋石江中為基礎修成一道分水堰。堰西江水流經原水道為岷江(外江),堰東江水流經“寶瓶口”后,再析津為大小溝渠、河道,形成縱橫交錯扇形水網,灌溉成都平原,稱為沱江(內江)。大堰的前端伸向岷江上游稱“魚嘴”。我在20年前出版的一部研究宗教文化學的書里面就寫到了這個事例寓含的文化精神。在書中《中華文化“準宗教”的特殊效應》這一章節(jié)里面我專門講了這個問題,講了都江堰這個工程。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