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置身于純凈的大自然中一定會發(fā)生些變化,若去過西藏的唐古拉山,在缺氧環(huán)境中你會獲得敬畏與感恩,珍愛生命。西方人喜歡瓦爾登湖,它純凈、寧靜、凝固、緩慢,去過的人生命的節(jié)率變慢,呼吸變緩,思想?yún)s在加深。大自然并沒有刻意告訴我們什么,是因為你的在遭遇了它的在,彼此都被浸染,彼此因此而不同。宗教哲學家馬丁·布伯寫了《我和你》《人與人》兩本書,敘述了一種同在理論,被后代人稱為相遇哲學。你的在受制于他在,與什么人、物、環(huán)境同在決定著人的自我表達。
第四個假定:萬物皆信息
萬物皆信息。新物理學認為世界是能量的,物質、生命、空間都由能量構成,物質是能量的一種聚合呈現(xiàn)。人類可以關注和感知的能量是一種存在,也是一種信息。與生命是開放的一樣,信息也是開放的,從一個地方流動到另一個地方,與能量從高處彌散到低處一樣。一個信息系統(tǒng)總在與別的信息系統(tǒng)交換、轉型、演變,一會兒它聚集在那兒,它在,一會兒它又轉化了,它不在了,成為非它。能量的特性也一樣,所以信息皆能量。把一個圓形線條切得足夠短,每一條看起來都是一條直線,正如人主觀感受地是平的。中國道家講陰陽,中醫(yī)講陰陽,風水講陰陽。山頂是陽,山腳是陰,如果把山這個斜坡切得足夠短,如建立一個從山腳到山頂?shù)碾A梯,結果每一個細段皆有陰陽。物質都有聚合與攜帶信息的能力,生命也一樣。生命蘊含的信息系統(tǒng)越多,生命聚合的能量也越大,知識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這跟信息是能量暗合。相信這個假定你才會認同我在書中主張的育兒方式,要在合適的時間,按照合適的序列,為孩子導入合適的信息刺激,讓孩子的心智飽滿。
信息的獲取有點兒像營養(yǎng)學,不管你吃什么,如何吃,最終都會被分解為相似的營養(yǎng)素被身體吸收。食物的種類越多,獲取的營養(yǎng)素就越全面。知識上的偏食與飲食中的偏食是一樣的,全面地為孩子提供信息等于全面地為孩子提供營養(yǎng),也是增強能量。要注意到成人與孩子接納能力的差異,孩子需要更零散的(切碎)、流動的(軟的)、混雜的(非系統(tǒng))的信息,才能消化吸收良好。孩子也需要吃更多的天然食品(母乳—大自然自在信息),少吃人工添加合成的食品(奶制品—人類發(fā)明的知識系統(tǒng))才能心智健康。
混沌學強調初始狀態(tài),新生嬰兒正好就處在一種生命的初始狀態(tài),對信息的采集和接納都是迅猛直達的。嬰兒對信息吸收不需要理解,需要的是感受,信息的強度是要關注的,越容易感受的信息嬰兒越能吸納。
2歲以前,孩子能得到什么信息要看信息刺激的強度與信息重復的頻率。醫(yī)學猜想人體有近億個腦細胞,初生時這些細胞未被激活,仿佛一群待命的士兵。當信息刺激產生的時候,一部分神經細胞會被激活,出現(xiàn)協(xié)同反應,8~12個細胞會組成一個神經反射叢(戰(zhàn)斗小組),相同刺激的多次重復會固化神經叢的功能,此后終身只負責這個信息。復雜的信息會有多個神經反射叢同時協(xié)調作戰(zhàn),直到把外部信息轉化為神經信號(電脈沖)供大腦皮層感知。若一種信息在生命發(fā)展中廢用了,相應的細胞叢便停止工作,不再新陳代謝,成為大腦靜止休眠的部分。兒童需要盡可能喚醒這些待命細胞,以擴大對外部世界的知覺能力。幼年經歷過的信息與場景,即便意識與記憶沒有了,那種熟悉感卻是永遠存在的。并且,如果有一天那些廢用的信息變得重要,重新把握就比較快。例如,幼年時經歷過繪畫與音樂的熏陶,成年后這方面就具有一種天賦般的能力。如果幼年缺失了某些信息,成年后要彌補就非常困難,因為大腦中沒有那些待命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