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之后的人文主義作家和哲學家引入了實用知識,這種知識顯然不是因為自身就具有價值,其中很多并不系統(tǒng),根本就沒有文獻記錄。這些人文主義者還引入了在獲取這些知識時開展的類型完全不同的活動,并且將獲取這些知識的世俗背景考慮在內(nèi)。
實用主義者就是其中的一種類型。他們得此名的原因是,關(guān)注實現(xiàn)目標的手段,注意到某些手段可能有價值,某些可能沒有價值。他們其實并不是那么功利地只關(guān)注追求的目標。實用主義者關(guān)注知識的獲取及其在生產(chǎn)或其他方面的用途。人們在工作生活開始時當然需要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在解決常見問題時又會獲得更多新知識。為了取得成功,他們必須能夠滿足技術(shù)方面的要求:解決問題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大量知識通常是令人愉悅的:無論其目的是不是追求知識本身,都會給人們一種掌控感和自立感。
實用主義群體的早期代表人物是古羅馬詩人維吉爾(Virgil),他生于公元前70年(比亞里士多德大約晚300年)的波河流域的農(nóng)民家庭,在奧古斯都時期移居羅馬。維吉爾的著名詩篇《農(nóng)事詩》(Georgics)之前一直被視作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的初級讀本,實際上,它在更深層次上是在探討人性和古羅馬文化。這部作品用了很大篇幅贊美農(nóng)民掌握和應用的豐富知識,包括耕地、植樹、圈養(yǎng)牲畜和蜜蜂等,表達了農(nóng)民對工作的熱情和豐收的喜悅。這部作品包含了維吉爾的不朽名句:知其所以然,幸福自然來。
伏爾泰也屬于這一群體,在他從事寫作的18世紀后期的法國,封建領(lǐng)主的勢力正在萎縮,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機遇被打開,他表達了行動在生活和工作中的重要性。他在其不朽作品《老實人》中寫到,行動不需要任何社會理由或者是非判斷。伏爾泰建議我們把這些都忘掉,因為商業(yè)活動本身就具有意義,而且能帶來豐厚的回報。在倫納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作曲的音樂劇《老實人》的最后一幕,作曲家斯蒂芬·桑德海姆(Stephen Sondheim)借用伏爾泰的原作,用四句話提煉了伏爾泰思想的精華:
我們既不純潔、聰明,也不善良,
我們只是盡自己所能做到最好,
我們要修建自己的房屋,砍伐自己的木頭,
把我們自己的花園打理得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