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漂浮的印度(5)

印度,漂浮的次大陸 作者:郭建龍


南印度對于世界貿(mào)易影響之大,還反映在印度教對于東南亞的再塑造上。由于印度壟斷了通往東南亞的貿(mào)易,印度商人也遍布東南亞,將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帶往了東南亞地區(qū),塑造了現(xiàn)代的東南亞文明。于是,東南亞有了另一個名字——印度支那(Indochina),將印度和中國兩個詞拼接在一起,反映出兩個大國對于東南亞的影響。如果繼續(xù)細分,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西部 和南部 受到印度的影響更大,而越南、新加坡、緬甸北部 等地受到中國的影響更大。

從歷史上來看,這條繁榮的貿(mào)易之路超過了中國西部 的絲綢之路,成為古代世界貿(mào)易體系中最重要的道路之一。

如果說,前兩條路的影響是世界性的,那么剩下的兩條路的影響力則是區(qū)域性的。第三條,就是我走的中國西藏—尼泊爾—印度之路。這條路溝通了喜馬拉雅山兩側(cè),使得另一個更加封閉的區(qū)域——西藏,得以和世界交流,并把印度的佛教引入了西藏,使之成為世界佛學的中心。

大約相當于唐代的時候,西藏的吐蕃在漢地的禪宗和印度的佛教之間作出了選擇,將印度佛教變成了它的國教。之后的1000多年里,西藏的許多高僧大德都來自于印度、尼泊爾、孟加拉國等地區(qū),從西藏神圣的蓮花生大士,到振興阿里的阿底峽都是如此。甚至在北京白塔寺建立了白塔的尼泊爾僧人阿尼哥也是順著這條路進入西藏,再北上到北京的。

正因為第三條路在佛教傳播和保存上的重要性,我們不妨把它稱為“佛教之路”。需要說明的是,并非只有這條路傳播了佛教,東南亞也有許多佛教王國,它們是從第二條路獲得這種信仰的。

第四條路,有人將之稱為“南方絲綢之路”,而自從現(xiàn)代人發(fā)明了“茶馬古道”一詞,也有人將其歸納為茶馬古道的一部 分,而我更愿意稱之為“叢林之路”。這是一條最少被研究、影響也最小的路。它在印度的東北角,經(jīng)過緬甸的重重密林,到達中國的云南、貴州、四川,或者進入東南亞。

這條路見諸歷史,最早是在張騫出使西域時期。公元前128年,張騫在西域見到了四川出產(chǎn)的產(chǎn)品,并得知這是當?shù)厝嗽谟《冉灰椎脕淼?,因而大膽推斷有一條經(jīng)過四川、云南到達印度的貿(mào)易之路,于是在回國后建議皇帝打通從西南到印度的通道。

到了公元69年的東漢時期,政府已經(jīng)在如今云南邊境地區(qū)設置了永昌郡,其轄區(qū)進入了現(xiàn)在的緬甸境內(nèi)。

抗日戰(zhàn)爭時期,“叢林之路”又變成了另一種傳奇,與英美配合作戰(zhàn)的中國遠征軍大都沿著這條路進入緬甸,開展對日軍事行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