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音文化管理(8)

情商中國 作者:徐彥平


3.知需求

為什么知音文化管理看重需求,把“知需求”的能力作為修養(yǎng)?有道是“聞弦歌而知雅意”,這是很文雅的比喻,其實說的是:聽見別人面上的言語,就知道內(nèi)含的真實需要。知音,就是知所意、所指、所欲、所求。

自然創(chuàng)造生命,生命具有官能,官能產(chǎn)生欲望,欲望制造需求,而需求驅(qū)動著人。譬如,人有交換情感的需求,所以致力于不斷發(fā)明、改進通訊工具,以打破時空條件給人造成的阻隔,電話不就如此發(fā)明的么!人有交換物質(zhì)的需求,所以產(chǎn)生了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幣。人就存在于它的需求中,需求有多強烈,生命就有多活躍,能量就有多大。

但需求很難把握。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有“需求層次”的理論,需求的層次性說明了人的需求,既有復雜性,也有多變性。復雜性,是說不同的人需求不一;多變性,是說同一個人此時的需求與彼時的需求也不一。這就使得需求較難把握。

需求還是個信號,反映出人心的欠缺狀態(tài)。由于欠缺,所以需求。若能夠滿足人的需求——心滿則意足、意足則情生,情生當然允為“知音”。

所以知音文化管理把“知需求”作為一項必要的修養(yǎng),要求對人的需求富于敏感性,要求能夠準確判斷人的需求方向,且用適合的方式予以滿足。

我們的文化,做人亦如作詩,欣賞含蓄,不慣明言,這就要求人特別善于“會意”、“聞弦歌而知雅意”,要有這種敏感意識。

東漢王朝的開創(chuàng)者劉秀,雖是劉氏宗親,但血緣關(guān)系早已疏淡。他少年時代,也沒有抱多大的志向。后來王莽篡漢,舉措乖張,激起民變,天下大亂。劉秀開始加入更始皇帝的陣營,隨后獨立出來,勢力逐漸壯大。于是左右勸他乘機稱帝,劉秀考慮到時機和條件尚不成熟,不想立即稱帝,免成眾矢之的。而他的重要手下耿純,干脆把話挑明:“天下士大夫拋棄親人,離鄉(xiāng)背井,跟隨大王冒死征戰(zhàn),圖的無非是攀龍鱗、附鳳翼,追隨大王以成就自己的功名事業(yè)。一旦感到?jīng)]有希望,各人自然會考慮自個兒的去留問題?!眮y世之中,有志圖王的人不少,但沒有誰有資格注定稱王,實際上君臣之間是個相互選擇的問題。從臣的一面考慮,無非是想加入個有前景的隊伍、跟隨著可信賴的老板,借隊伍、老板的成功滿足個人的需求。如果不遂其愿,看不到前景,自會重新選擇。這番話打動了劉秀,知道若再不采取行動,滿足群臣的初步期待,好不容易拉起來的隊伍勢必離心。耿純的話很有道理,人之所以攀龍附鳳,不是他喜歡攀著龍鱗、附著鳳翼,而只想借助于龍鳳的騰飛勢頭捎帶上自己。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企業(yè)和個人的真實關(guān)系,也可作如是觀。

知音文化施用于企業(yè)管理,把“知需求”作為管理者的必備修養(yǎng),也是這個理。

造就良好的修養(yǎng),還不是目的,“修”是為了有所作為——帶好隊伍,打造有凝聚力的知音伙伴式團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