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從大學起,他自創(chuàng)了一套“腦力體操”。
看到別人做出一款軟件,他就會想:如果我做,我會怎么做。盡管他沒有真正去做這些項目,但是相當于沙盤推演了一遍。他不斷尋找這樣的問題,跟團隊、同學和認識的相關的人去討論。
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你自己可以做項目,但是你很難做到比別人多10倍的項目。那么,這種“腦力體操”就很重要了。帶著問題去實踐,然后再去看書學習,效果就非常好。更重要的是,他逐漸把這種“腦力體操”升級了。
自己做過的項目,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他都反過來再仔細琢磨。因此,周鴻祎對達成目標的工具和方式很挑剔,這表現(xiàn)為他在產品和營銷等方面的不妥協(xié)、追求極致。有時候下屬覺得差不多就行了,但他很反對這種想法。嚴格的要求、挑戰(zhàn)式的對話,必然令一些習慣和風細雨的人受不了。但這就是他的方式——他變得優(yōu)秀,也能讓企業(yè)變得優(yōu)秀的方式。
同時,在“腦力體操”的訓練中,重復犯錯的概率大大降低。雖然此后他還是不斷犯錯,但都是新問題,而不是一味在老問題上糾纏。比如吸取了“被專政”的教訓,他再也沒說過什么違心的假話,對媒體也比較坦誠。后來創(chuàng)業(yè)期間,因為性格過于直率他甚至還受了不少白眼和欺騙。
當然,有些缺點的彌補需要的時間長,比如不夠專注,比如脾氣大些。這也是一個不斷成長和走向成熟的過程。
4. 突破個人的有限性,獲得搭建平臺的能力。
因為會反思,他知道什么階段該做什么事:從滿世界“投機取巧”的所謂創(chuàng)業(yè)重新回到學校去拿學位;畢業(yè)后為了彌補自己資源、見識等各方面的不足,他去了北大方正學習;事實上,賣掉3721進入雅虎這樣的跨國巨頭做高管,也是另一種層面上的學習。
打工打得好,也是一種創(chuàng)業(yè),絕大多數(shù)人是沒有能力自己搭建平臺的,大部分是在建立好的平臺上做事。周鴻祎是極少數(shù)能夠搭建平臺的人。這得益于他在專業(yè)上和社會性上的不斷提高。
他曾做過卡氏16種人格測試,智商判斷力得了滿分,但評估報告卻不樂觀,因為他的得分很極端。想象力特別好,但守恒性、專注性都不太好,老師認為他很難適應陌生環(huán)境,不太容易成功。但“腦力體操”彌補了這一短板,成了他一路闖蕩而不至于“落草”的法寶。
找到自己的缺點,去補;明了自己的優(yōu)點,去做。成功只是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