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紙質書的原因之一是它們有真實的存在感。電子書沒有形態(tài),也不容易讓人記住,但印刷出來的東西是占據空間的真實存在。當然,書有時會非常討厭地藏在讓你找不到的地方,比如裝滿舊相框的盒子里、洗衣籃、包在T恤衫里。有時很久沒想起過的大部頭的書,就那么面對面地向你挑戰(zhàn),讓你絆一個大跟頭。我經常也會找電子書看,但必須主動去尋找,因為它們從來不會在我的屁股后面叫囂,引起我的注意。而電子書你摸不到,也感受不到,它們像一些沒有血肉的靈魂,沒有質地,沒有重量。它們可以鉆進你的大腦,但無法讓你心馳神往。
作為一個失眠癥患者,我在凌晨三點鐘和工作時間想看的書差別很大。幾個難眠之夜過后,我看完了《燦爛千陽》。某夜伸手關燈時,不小心碰掉了《疾病的禮儀》,便撿起來想隨便翻一下,結果看了三個小時才把頭從書中抬起來。大衛(wèi)和我住的公寓并不是很大,但景觀很好,南面與五角大樓遙遙相望;東面是布魯克林大橋;西面是哈德遜河對岸名建筑師理查德·邁耶設計的玻璃大廈,我們公寓和河水之間的地帶還分布著一些低矮磚房建筑。
我停下來休息的時候,看到天色微亮,從我家窗戶可以隱約見到哈德遜河東面的點點橘色燈火。我還有幾個小時可以把書看完,正好來得及上班。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我,讓我意識到疾病確實也是有禮儀的。其實我沒有必要知道疾病的禮儀,但是現(xiàn)在卻找不到拒絕學習的借口。
哈爾彭希望讀者區(qū)別兩個問題:“你感覺怎樣?”與“你希望我問你感覺怎樣嗎?”即使被問的是自己的母親。第一種問法顯得咄咄逼人;第二種則溫和多了,讓被詢問人有選擇說“不”的權利。因為她可能那幾天感覺不錯,不想被當作“病人”;或者是狀況非常糟糕,不想把注意力放在病情上;也有可能是那一天已經被問過很多次了,不想再回答了,即使問話的人是自己的兒子。
我把書里的那個問題和其他兩件事記在了一張小卡片上,以便時刻提醒自己,然后再把這張皺巴巴的小卡片放進我的錢包。我寫的是:
1.提問:你想談談你的感覺嗎?
2.不要問你能做什么,直接提一些建議,如果不冒犯的話就直接去做。
3.不必滔滔不絕地說話。有時只要陪伴就夠了。第二天早上,我一醒來就給母親打了電話。
“早啊媽媽,你想談談你今天感覺如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