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塔維:(由沉思中振作起來)他已打開我的眼睛了,我看得一清二楚了。
奎登堡:看見什么呢?
奧塔維:哀哉此行!
奎登堡:到底為什么呢?你究竟指什么呢?
奧塔維:朋友,來吧!我必須立刻依循這不幸的預(yù)兆,并用我自己的眼睛親自看一個究竟—現(xiàn)在跟我來吧!
奎登堡:什么?你要到哪里去呢?
奧塔維:(匆忙地說)到她那里去。
奎登堡:到……
奧塔維:(更正自己的話)到公爵那兒去!來,讓我們一起去。奧塔維本要說“到公爵那里去”,可是他誤說成“到她那里去”。從這里,可見他對公爵的女兒不免有所依戀。
著名心理分析家蘭克從莎士比亞的詩劇里得到一個令人印象更深刻的實例。此劇為《威尼斯的商人》,劇中主角Bassanio在選擇三個寶箱一幕中將這種語誤表現(xiàn)無遺。我現(xiàn)在最好引述蘭克的評論如下:
“莎士比亞的名劇《威尼斯的商人》中的語誤,就其所表現(xiàn)的詩的情感和技巧之精湛靈巧而言,都令我們激賞不已。這個語誤和弗洛伊德在其《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一書中所引的《華倫斯坦》劇中的語誤相類似,也足見詩人本來就是深知這種過失的機(jī)轉(zhuǎn)及意義,而且假定一般觀眾亦確能領(lǐng)會之。菠蒂亞因受她父親遺囑的束縛,選擇丈夫時,須純靠機(jī)會。她所不喜歡的求婚者,都因運氣不佳而被拒絕。她十分傾心的巴沙尼歐(Bassanio)也前來求婚。她怕他選錯箱子,因此想告訴他,他縱使選錯了,也仍然可以獲得她的愛情,但是她因為對父親承諾在先,所以只能采用暗示的方法。莎士比亞筆下的她在內(nèi)心的沖突交戰(zhàn)下,對巴沙尼歐說出了下面的話:請你等一下吧!待過了一天或兩天,再行冒險吧!因為你若選錯了,我便失去了你的友誼;所以你再等一下吧!我覺得自己似乎不愿失去你(但這可不是愛情)……我或許可以告訴你,如何選擇才對,但是我受制于誓約,所以不能告訴你;你或許會因此失去我。但是一想到你可能選錯,我真想打破誓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