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夢的材料與來源(16)

弗洛伊德代表作品精選集(套裝共3冊) 作者:(奧)弗洛伊德


這很明顯地,我根本無法在夢中看到這我事實上根本未曾到過的城市。如果我將所有看到的景色個別地予以分析,那我可以說,那夢中的白花,是我在我所熱悉的拉維那(Ravenna)那兒所看到的,而這城市曾一度差點取代了羅馬,成為意大利的首都。在拉維那四周的沼澤地帶,這種美麗的水白合,就長在那一攤攤的污水中,就像我自己家鄉(xiāng)的奧斯湖(Aussee)所長的水仙花一般,我們往往因為它長于水中,看得到卻摘不到,所以夢中,我就看到這些白花是長在大草原上。至于“靠在水邊的黑石頭”,一下子便使我聯(lián)想出那是在卡爾斯礦泉療養(yǎng)地的鐵布爾谷(Valley of Tepl),而這又使我想起我想向組克爾先生問路的那些情形在這混亂交織的夢內(nèi)容中,我可以看得出里頭蘊涵了兩個我們猶太人常在寫信、談話中喜歡提到的逸事(雖然,偶爾其中頗含一種令人心酸的成分)。第一個逸事是有關(guān)體力的,它描述一個窮苦多病的猶太人,一心想去卡爾斯礦泉治病,于是沒買票就混進了開往那地方的快車,結(jié)果被驗票員所發(fā)現(xiàn),而沿途受盡索票時的奚落與虐待。后來,他終于在這悲慘的旅途中的某個車站碰到了一位朋友,他問這個人:“你要到哪里去呢?”這可憐的家伙有氣無力地回答:“到卡爾斯礦泉—如果我的‘體力’尚撐得下去的話?!倍硗庖粋€我聯(lián)想到的猶太人的逸事是這樣的:有一個不懂法語的猶太人,初到巴黎,向人問前往Rue Richelieu的路……事實上,巴黎也是我?guī)啄陙硪恢毕肴サ牡胤?,而當我踏入巴黎第一步時,心中之滿足、喜悅迄今猶歷久彌新,也由于這種暢游大都市的喜悅,使我對旅行產(chǎn)生更濃厚的興趣。還有,關(guān)于“問路”一事,這完全是在指著羅馬而言,因為俗語常說:“條條大路通羅馬。”所以“路”與“羅馬”顯然有明顯的聯(lián)系可尋。接著,我們看那名字叫“組克爾”(糖)的與我們常送體力衰弱的病人去療養(yǎng)的“卡爾斯礦泉”,使我聯(lián)想到一種與“糖”有關(guān)的體質(zhì)衰弱病—“糖尿病”(Diabetes,德文為Zuckerkrankheit,直譯即“糖病”)。而做這夢的當時,正是我與住在柏林的朋友于復活節(jié)在布拉格會面以后不久,而當時會面所交談的內(nèi)容也多少可以找出一些與“糖”及“糖尿病”有關(guān)的話題。

第四個夢,就緊接著上述我與某朋友有約會不久所做的,又把我?guī)Щ亓_馬城內(nèi)。很奇怪的是,在這街上竟有那么多用德文寫的公告。就在這前一天,我寫信給這位朋友時曾推測說,布拉格這地方可能對一個德國的旅游者而言,不會太舒適吧!于是,在夢中,我便把約好在布拉格相見的場合轉(zhuǎn)換成相遇于羅馬,而同時也實現(xiàn)另一個我從學生時代就具有的愿望—希望在布拉格德文會更為人所重用。事實上,由于我是出生在住有很多斯拉夫民族人的莫拉維亞(Moravia)的一個村子里,所以在我童年的最初幾年,我應該已學會了幾句捷克語的。還記得十七歲那年,我在偶然的機會聽到人家哼著捷克的童謠,于是,很自然地,我以后均能順暢地哼出來(只是對它所唱的內(nèi)容卻一竅不通)。因此,在這夢里頭,實在有不少是出自我童年期的種種印象。

在我最近的一次意大利旅行中,我經(jīng)過特拉西梅奴斯湖(Lake Trasimenus)時,我終于看到了泰伯河,但按照日程,只得過其門而不入,只差羅馬五十里即折往他處,而這份憾意更加深了我兒時以來對這“永恒之都”(eternal city)之憧憬。當我計劃次年作一旅行,由此地經(jīng)過羅馬去那不勒斯時,我突然想起一句以前曾讀過的《德國古典文選》①:“在我決定去羅馬時,我感到無比地焦躁,而徘徊于這兩著棋之間—‘去當個溫凱爾曼(1717-1768,德國考古學家及藝術(shù)史家)的助理呢,還是做個像偉大的漢尼拔將軍那種獨當一面的角色’。”(Bril譯英文為:“It is a question which of the two paced to and fro in his room the more impatiently after he had conceived the plan of going to Rome-Assistant Headmaster Winckelman or the great general Hannibal.”)我自己似乎是步著漢尼拔的后塵,也注定到不了羅馬(他在人們預料他會到羅馬時,他卻折往甘巴尼亞(Campanla)。在這一點上與我相似的漢尼拔,一直是我中學時代的偶像,就像同年紀的那些男同學們,我們對“朋涅克”(Punic,拉丁文,即“腓尼基”)戰(zhàn)役都同情迦太基人,而敵視羅馬。再加上當我意識到自己身為猶太人而常受班上德國同學的歧視時,一種遭受到“反閃族人”(Anti-Semic)的感受,更使我在心中對這位閃族的英雄人物加深傾慕。在我年輕的腦海里,漢尼拔與羅馬的戰(zhàn)爭正象征著猶太教與天主教組織之間冥頑不休的沖突,而此后不斷遭受的一些反閃族人運動所發(fā)生的感情創(chuàng)傷,使我這童年的印象根深蒂固。因此,對羅馬的憧憬其實是象征著胸中一大堆熱切殷深的盼望—就像那腓尼基將領(lǐng)們,曾為了促成漢尼拔終其一生的愿望進軍羅馬城,寧可知其不可為而為地跟隨他出生入死。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