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能將所有人看作你的敵人(4)

為什么是毛澤東 作者:任志剛


在軍隊內部建黨的同時,毛澤東也抓緊地方黨組織的恢復和發(fā)展。國民黨從合作者突然間變成最兇殘的敵人,使得共產黨措手不及,多數地方上的黨組織給打散了,蔣介石的屠殺政策,又迫使共產黨人堅持斗爭。毛澤東采取了軍隊的黨幫助地方黨發(fā)展的做法。井岡山上一立住腳,毛澤東就召集各縣原黨組織負責人,尋求發(fā)展,據說軍隊黨幫助地方黨的主張居然是賀子珍的建議,大概就是在這時賀子珍走進了毛澤東的心。

“寧可錯殺三千,不可放過一個”的屠殺政策,使得共產黨人決然地走向統(tǒng)治者的對立面,所以一旦有了主心骨,力量就又開始集聚。

袁、王二人接受毛澤東的召喚,毛的工農革命軍和袁、王部隊正式合為一體,在井岡山站穩(wěn)了腳跟。

毛澤東作為一位政治家,他悟出了“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作為一位革命家,他知道必須進行土地革命;作為一位軍事家,他的戰(zhàn)無不勝的方法是怎么來的呢?說來許多人都不相信,它來自井岡山的老土匪的一句話,叫作:“不要會打仗,只要會打圈?!比绻且獨w結成理論,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一計,超越了《孫子兵法》,因為它是可以直接使用的,而且是屢試不爽的。孫子兵法中最高境界就是“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注意“百戰(zhàn)不殆”是指可以不失敗,而不是百戰(zhàn)百勝,不失敗的條件依然苛刻,就是要知己知彼,事實上,兩軍對壘,誰能做到知己知彼呢?這一點難度很大,做不到不說,即便做到了,也僅僅是能避免失敗,而一個走字,就能做到了不失敗。所以千百年來,無數將軍拿著《孫子兵法》對壘的結果依然是有勝有敗,《孫子兵法》中沒有必勝之道。毛澤東卻找到了戰(zhàn)無不勝的方法。

毛澤東在上山前,沒有認真讀過《孫子兵法》是可以肯定的,如果他讀過,并且接受或著迷于《孫子兵法》,就有可能找不到這么高明的必勝術。

為什么其他的大人物拒絕這個“走”字呢?我們從動物世界中也許能找到一點答案。食肉動物多是以短時間的突襲來獲得食物的,沒有獅豹會長距離追逐獵物,只有食草動物為了生存會長途跋涉。人類歷史上的所有的精英人物,都是認為自己是處于社會的上層,他們多愿意參與高智力的競爭和激烈的拼搏,而鮮有人愿意靠耐力實現成功,這既要有吞吐宇宙之志,又需要有平民之心,還需要有頑強的意志,更需要強壯的身體,這么多的條件要同時集中于一體是很難的,關鍵還需要你的同志也愿意走這一條路。這一點又是阻力,當你的同盟者是精英人物時,就無法實現,只有當你的支持者是社會底層的人們時,這一點才不難實行,就如同土匪就是出自生存的本能而實行這一方略。查遍歷史,沒有找到真正依靠底層力量成功的,但在毛澤東這里,這一切就變成最切合實際的方針,一旦深入到基層革命者的心里,就會引發(fā)物理學上的共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毛澤東一代人最終完成的革命用實現裂變聚變來形容也不為過吧?這場20世紀發(fā)生的不可思議的變革,即使是到了幾千年后依然會令人神往,特殊的事件發(fā)生了,歷史在這里轉了一個彎,它不是必然的,它是人類歷史上少有的由于某個特殊人物的出現改變了歷史進程的奇跡之一。如同1500年前的穆罕默德,800年前的成吉思汗那樣,而最神奇的是,這一進程發(fā)生在20世紀,這可能就成了絕唱,無法想象在人類今后的歲月中再會有這般人物。尤其重要的啟示是,對我們愿意學習的人來講,中國傳統(tǒng)的智慧,“三十六計走為上”、“后發(fā)制人”這樣的哲學思想將閃現出恒久的光芒,中國人完全沒有必要在西方人面前自卑,西方的先進性表現在科學上,而科學是可以學習的,中國的智慧卻不是那么容易學會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