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的路途依然充滿險情,毛澤東巨大的名氣給他帶來集聚跟隨者的優(yōu)勢,但也帶來副作用——他的小部隊遭到相對猛烈的追擊。追擊的動力來自高額的獎賞。
撤退江西途中,他們得知了井岡山可以落腳。于是毛澤東繼續(xù)南下,途中,總指揮盧德銘犧牲。惜哉,盧德銘,活著豈不是一位元帥?
秋收起義也不是一次勝利都沒有,經(jīng)過蓮花縣時發(fā)現(xiàn)縣城沒有敵人的正規(guī)軍,毛澤東就領(lǐng)兵打下蓮花縣城,這個難得的勝利,使連連受挫的工農(nóng)革命軍指戰(zhàn)員又興奮起來。一白遮百丑,一勝也能掩飾前面的失利,這就是人性,沒有人能在失敗中感到振奮。
由于一挫再挫,總指揮犧牲,部隊情緒十分低落,逃跑變成了公開的事,部隊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三灣的。安全了,毛澤東和他的部下第一次得到從容休整的機會,就是在這里,毛澤東做出了一個重大決策,這就是著名的“三灣改編”。
此時的毛澤東手下只剩下了不足千人,毛澤東做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jié)舌的、被后來歷史證明是絕對英明的決策——縮編。毛澤東宣布愿留則留,愿走的發(fā)給路費,將來愿意回來還歡迎。
在毛澤東宣布他的這支軍隊不是為了當官、發(fā)財,而是為了打天下的目的之后,所有留下的人就成了有政治理想的中堅力量,他們將接受“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樣的苛刻的規(guī)矩,是什么因素讓七百來人留在這樣一個幾乎不發(fā)軍餉的隊伍里呢?不發(fā)軍餉而建軍,這是毛澤東劃時代的杰作,這個幾乎不成立的命題被毛澤東證明完全可行,這意味著毛澤東將克服任何艱難險阻,從成本角度分析,他的成本最低,這也意味著他將戰(zhàn)勝所有的對手,真相就是中國當年的現(xiàn)實,就是中國當年殘酷的生態(tài),就是中國有大量懨懨待斃吃不飽飯的人民。毛澤東天才地知道中國不缺人,缺的是能夠帶來勝利的領(lǐng)袖。
一位老紅軍給自己的孫子講故事的時候說起自己是怎樣參加紅軍的:他的父母餓死了,哥哥也餓死了,就在他餓得已經(jīng)開始搖擺的時候,遇到了一隊人馬,給了一塊饅頭,于是他就跟著走了。后生們十分驚訝,說敢情不是什么有階級覺悟?。坑谑且粋€聰明的后生說,要是當時來的是國民黨軍隊,那你就可能參加國民黨了。老人想了想,搖頭說,不是的,要是國民黨給飯吃,我的父母和哥哥就不會餓死了。政府不管人民死活,這就是我們國家的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