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要以卵擊石,要以石擊卵(3)

為什么是毛澤東 作者:任志剛


好在毛澤東跑了,跑了就意味著新時代的開始,這時候的他第一次真正成了軍隊的指揮者,他發(fā)出命令,形成三路推進的態(tài)勢,毛澤東興奮地寫下了《西江月·秋收起義》:軍叫工農(nóng)革命,旗號鐮刀斧頭。修銅一帶不停留,便向平瀏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nóng)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jié)暮云沉,霹靂一聲暴動。

但是真實的情況遠不是詩詞中描述的那樣令人激動,令人樂觀,工人、農(nóng)民根本就沒有像想象中的那樣一呼百應(yīng),沒有干柴,自然沒有烈火,一點點火星子,遇到的是濕草和暴雨。起義軍在強大的敵人反擊下,敗退下來。

有資料表明,毛澤東上報給瞿秋白的報告中,他預(yù)言的將參加起義的人數(shù)超過了實際人數(shù),瞿秋白給共產(chǎn)國際的報告則進一步夸大。信以為真的共產(chǎn)國際大喜,其指令自然是猛烈地擴大,最好席卷湖南,最好拿下長沙,最好……

事實上沒有最好只有更糟,農(nóng)民運動在高溫情況下的轟轟烈烈是一個表象,到了嚴寒冰雪的時節(jié)又都貓了起來,白茫茫大地真干凈,沒有直接能夠看到的好處,還很危險。中國的大多數(shù)人只會躲起來,做旁觀者,這一點魯迅先生早就痛心疾首地指出過了,這才是當時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

起義沒有成功,這一桶冷水沒有澆滅毛澤東革命的熱情,毛澤東當機立斷,下令撤退。這時,毛澤東的人馬銳減到一千余人,原來到底是五千還是一萬,甚至十萬?多少已經(jīng)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手下就這么多人,怎么辦?怎么干?

毛澤東需要做出抉擇:是進攻還是退卻?進攻將全軍覆沒,退卻會被加上“逃跑”的罪名,他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毛澤東主張放棄進攻長沙,把起義軍向南轉(zhuǎn)移到敵人統(tǒng)治力量薄弱的農(nóng)村山區(qū),尋找落腳點,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圖發(fā)展。這是他自立的開端,在困境中做出最正確的決斷,表明他是最合格的世俗領(lǐng)袖,總指揮盧德銘支持了毛澤東。

第二天清晨,毛澤東在空場上向他的殘兵敗將們發(fā)表了如此演講: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現(xiàn)在好比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反動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一定要打爛蔣介石那口大水缸!這個比喻準確之極。這個講話,大大鼓舞了剛剛受到嚴重挫折的起義軍的士氣,有人相信毛澤東,義無反顧地追隨毛澤東,其中就有羅榮桓元帥。

注意這時候,毛澤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因為他尚未找到戰(zhàn)無不勝的方法。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