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竹失敗,否認的是朱熹
回京后不久,弘治三年(1490)王守仁就和老爸一起回了老家余姚,伴隨他們的,還有爺爺王倫的靈柩。王守仁的悲傷無以言表。十三歲失去了母親,十九歲失去了爺爺。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與親人的別離。生又何歡,死又何懼?人,來于塵土,最終還是要歸于塵土。
辦完喪事,王華回北京上班,但把王守仁小夫妻留在了老家。
老爸的用意很明確:專心學習,突擊科舉。留在北京這個花花世界,分心的事情太多。
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竹子不僅僅是一種植物,更是一種文化的象征。王倫生前特別喜歡竹子,他不僅自稱“竹軒翁”,還在自己的屋前屋后種滿了這種植物。
在那個年代,朱熹是僅次于孔子的第二大圣人。他的《四書集注》是科舉考試的指定教材,他的思想被官方和民間一致推崇為經典。小守仁既然立下了當圣賢的愿望,對于朱熹的學說,就不可能不仔細研究。
而朱圣人最著名的觀點,莫過于“格物致知”。大意是說,任何事物之所以呈現(xiàn)出現(xiàn)在這個狀態(tài),是因為其內部有“理”,也就是自身的規(guī)律。只有不停地格物,與事物做親密接觸,才能明白其中包含的“理”。
在與婁諒的交流中,這老爺子也持同樣的觀點。
那還等什么啊。王守仁約了一個姓錢的朋友(小人物,歷史上沒有留下全名),每天早早起床,吃過了早飯,就站在院中的一棵翠竹下,目不轉睛地注視著竹葉。在十九歲的他看來,透過竹子,看到的是整個世界,參透了竹子的變化玄機,也就掌握了宇宙萬物的變化規(guī)律。
一個時辰,兩個時辰,一天,兩天……他們忘記了吃飯,忘記了喝水,忘記了周遭的一切,眼中只有這棵小小的竹子。到了第三天,小錢同學就勞累過度,不陪王守仁玩了。守仁表面上安慰了小錢一下,內心里卻在笑話他沒有毅力,沒有成圣的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