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焦躁感反復(fù)侵襲,就這樣任其自然也不失為一種辦法,不過要是能稍微看透點的話,就能少受一些焦躁之苦。而且,哪怕只是了解了自己焦躁的原因,讓焦躁的情緒變得有意思起來,光是這一點,不也算是賺到了嗎?
焦躁源于對被看透的恐慌。這種時候,如果一個人沒能看透自己,多數(shù)情況是沒能看透自己的缺點,而他自己還悠然處之的話,周圍的人就會變得焦躁起來。這種人,他自己越是平靜,
周圍人的焦躁感就越是強烈。在家里或公司里,如果有這種心平氣和的人,周圍人就會因為莫名的焦躁而產(chǎn)生爭執(zhí)。旁人看起來就會覺得:“這家人,父親(母親)倒是很心平氣和的好人,可為什么家里其他人老是吵個不停呢?”不過,就算真的有這種情況,也是一樣。雖然焦躁的根源是在那位中心人物身上,但周圍其他人身上也必然存在產(chǎn)生焦躁的原因。所以,與其去指責(zé)那個中心人物,倒不如逐步探求自己的內(nèi)在,找出自己心中焦躁的根源,好讓問題得到解決。
我認為,絕大多數(shù)心理問題都可以進行迂回處理,而且這往往會在最短的時間里,達到期望的效果。
[投射]
在安娜?弗洛伊德(就是那位著名的弗洛伊德的小女兒)總結(jié)的防御機制中,投射可以說是最有意思的一種。之所以說它有意思,是因為它成為了很多新手心理學(xué)家互相攻擊的工具(老手則會更狡猾,即便在心里做了個記號,也不會輕易把這種攻擊說出口)。
簡單說來,在防御機制這個領(lǐng)域,投射就是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自己的情緒情感賦予到外部世界,尤其更多的是賦予到其他人身上。既然它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保護我們的心理少受傷害的盾牌——所以投射的內(nèi)容往往是不被自己的意識所接受的內(nèi)容。
對方就像是一面鏡子,能夠折射出自己內(nèi)心的東西,只不過,鏡子本身自然地就有反射的功能,而在投射中,對方原本不具有反射的功能,是我們主動地(這種主動也是在無意識之下)把自己內(nèi)心的東西投向?qū)Ψ?。所以,我們原以為看到的是對方的缺點,但其實那是自己缺點的影子。
所以,學(xué)了“投射”這個概念的人有時候會利用它來攻擊:“你為什么總是遲到呢,是不是因為你對這工作很不滿?。俊薄拔也艣]有不滿呢,那是你自己的投射吧?!边@種攻擊特別好用,因為對方拿不出那不是投射的明確的證據(jù)來,所以百口莫辯,只能讓人憋出內(nèi)傷。所以,總使用這個武器的人,我猜他們都沒什么朋友。
那么,如何分辨到底是不是投射?我想,最明顯的線索就是焦躁。當(dāng)你指出別人的缺點的時候,審視一下自己心里是否有無名火。當(dāng)那個東西確實是別人的時——換句話說,和自己無關(guān)的時候——你可以平靜而客觀地指出來。而當(dāng)你感到莫可名狀的焦躁,無論怎么努力也按捺不住,甚至話中帶刺,這時候,就提示那東西很可能是你自己的了。
當(dāng)焦躁的內(nèi)容屬于自己時,就算別人按照自己的批評改變了,也不能解決實質(zhì)問題。這種情緒得不到處理,就會再在別處挑別人的毛病。只有發(fā)現(xiàn)問題的本源,才能真正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