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知識分子如何喪失了自信?(3)

中國在歷史的轉(zhuǎn)折點 作者:馬國川


馬國川:大張旗鼓地批評胡適運動,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奪取“道統(tǒng)”的話語權。

資中筠:對,導師絕對不允許知識分子有任何的獨立思想,或其他的宗師。一切判斷都要來自一個腦袋,他說是黑的,就是黑的,他說是白的,就是白的。為什么當時說中國是“一張白紙”,“一窮二白”。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有諸子百家的學說,有無比燦爛的文學藝術,包括古典的、現(xiàn)代的,怎么變成“一張白紙”了?因為這千年文化的載體——知識精英都被改造、清洗了,精神上變成一張白紙,更不用說大批的文盲和半文盲了。在這張“白紙”上任憑一個人狂書亂畫,躊躇滿志。

馬國川:可是,為什么知識分子愿意繳械,不要判斷是非的標準?

資中筠:就是前面所說的,一個是因為愛國,相信它能夠把中國搞好;第二個是因為“世界潮流”,認為社會主義陣營代表未來,資本主義陣營代表沒落,當然要站在“歷史潮流”一邊。另外,就是中國知識分子本身的一種“劣根性”。除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外,中國知識分子還有一種對于君主的歌頌傳統(tǒng),我稱之為“頌圣文化”。這也是古已有之的,最典型的話就是韓愈的“臣罪當誅兮,天王圣明”。不管貶到什么地方,就算要殺我,皇帝還是“天王圣明”!到后來,前一個傳統(tǒng)沒有了,就發(fā)揚了“頌圣文化”的傳統(tǒng)。中國的知識分子和西方的不一樣,即使是接受過西方教育的中國知識分子,仍然擺脫不了寄希望于“明君”的思想,總希望有一個“明君”出現(xiàn)可以救中國。所以,思想改造運動之后,“頌圣文化”大大地發(fā)展了。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