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平:臺灣學者陳長文送我一本書《法律人你為什么不爭氣》,馬英九在這本書的序言里面講,當初他父親希望他學政治,反對他學法律,說“馬英九學法律,法治觀念太強,司法性格太重,守經有余,權變不足”。這幾句話我們應該很好地思考。因為學法律的人總是把法律尊為經典,條文是不能夠隨便動的,如果隨便變更法律條文,就是破壞法治。在這個意義上來說,法律有其保守的一面,就是“守經有余,權變不足”。法律一旦制定,變通余地很小?!段餀喾ā吩谥贫ǖ臅r候,寫了禁止城市人到農村買房,大家說這一條千萬別寫上,如果寫上變通余地一點兒都沒了。所以我們應該看到,法律既有它積極的一面,又有它消極的一面。如果它不是好的法律,是惡的法律,出來了以后,或者條文規(guī)定太不符合現在改革開放的要求,那么它給社會帶來的損害比沒有這個法更危險,這是學法律的人必須看到的。30年來有三種人為推動中國改革作出了突出貢獻:經濟學家、企業(yè)家、開明的政治家。如果評選改革開放30年的風云人物,經濟學家有一些,法學家沒有。法律人既要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法學家要向經濟學家學習。
馬國川: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要考慮怎么辦。
江平: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有三個途徑,一是先修改法律。由于改革在不斷前進,社會經濟在不斷發(fā)展,不適應現在要求的法律要修改。二是現在制定法律時要留有余地。法律不要搞得太剛性。有的法律剛性太足,恰恰妨礙了改革開放的發(fā)展。三是要有授權。如果你要想改變《土地管理法》,你不能夠只有國務院的授權,應該有人大的授權。國務院給你的授權,你可以突破國務院的規(guī)定,人大的授權,你才能夠突破法律的規(guī)定。
馬國川:您如何評價法律經驗主義?
江平:在法律經驗主義基礎上,我們走了很長一段道路,減少了損失,但是也有一定的彎路,有前進,也有倒退。經驗主義發(fā)展下去,要逐漸從里面出現法律的理念,不能夠僅僅是一個制度的設計,還要有一個理念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