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人在世人心目中是講求浪漫情趣的典范。但那是在和平時期,一旦社會動蕩,秩序混亂,法國人和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一樣,血腥和暴力迭起。巴黎是兩者結(jié)合的產(chǎn)物。從破壞和修復(fù)的循環(huán)中,我們能看到一個文明如何恢復(fù)肌體,不僅沒有倒退,沒有回到原點,而且每每螺旋上升。這是今天的巴黎能夠如此豐富迷人的原因。
法國一直高擎的“自由、平等、博愛”,是恐怖和殘酷的浩劫留下的遺產(chǎn)。震撼歐洲的法國大革命,摧毀了象征王權(quán)的巴士底獄,但其實它不過是一個行將廢棄的堡壘。今天,在巴黎街頭,游客很難見到在歷次毀滅性破壞活動中殘留的遺跡。從盧浮宮金字塔向西眺望,可以見到拿破侖一世為紀(jì)念奧斯特利茨戰(zhàn)役勝利建造的騎兵凱旋門——杜伊勒斯花園(Jardin des Tuileries)——協(xié)和廣場(Place de la Concorde)的克索方尖碑(Luxor Obelisk)——香榭麗舍大街(Avenue Champs-?lysées)——勝利凱旋門。更遠(yuǎn)的地方看不見,是20世紀(jì)新建的拉德芳斯門。這是巴黎核心的一條中心線,代表著這個城市的和諧和威儀,也是感受美麗人生、陶醉于都市樂趣的悠閑樂土。在杜伊勒斯花園里,人們散步、曬太陽、看書、聊天、喂鴿子、帶孩子在池塘里放電動船、在叢林中欣賞雕塑、在協(xié)和廣場瞻仰方尖碑、欣賞華美的雕塑和噴泉。再向前,便是消費剎不住閘的人的最愛之地:香榭麗舍大街。最后,可登凱旋門眺望巴黎。置身于此,很難不感到迷醉。但也正是在這里,在我們悠然自得的腳下,發(fā)生過多少不可思議的瘋狂,暴力的巴黎毀掉了帝王居所、國家權(quán)力的所在地:杜伊勒斯宮。相比摧毀巴士底獄,摧毀它更有破壞作用和象征意味。
杜伊勒斯宮的最初建立是遵照凱瑟琳·美第奇的意愿。亨利二世(Henri II)(手冊8頁)在比武中被刺身亡后,美第奇王后決定從孚日廣場的王宮遷回盧浮宮。她輔佐兒子弗朗索瓦二世執(zhí)政,希望在盧浮宮附近修一個帶花園的私人住所。她命令拆掉原來的城堡,出售土地的錢和拆掉的材料用于興建新的杜伊勒斯宮。亨利四世(Henri IV)帶兵圍困巴黎時,杜伊勒斯地區(qū)被毀。亨利四世登基后,繼續(xù)維護(hù)和修建盧浮宮和杜伊勒斯宮。他的兒子路易十三登基時是9歲的孩子,人們在杜伊勒斯花園放出動物,供小國王圍獵追殺。
設(shè)計師勒·諾特爾(André Le N?tre)為路易十四的財政大臣富凱設(shè)計城堡花園,讓路易十四深受刺激。他設(shè)計逮捕了富凱,沒收了富凱的財產(chǎn)。路易十四命令勒·諾特爾為他,并且只能為他服務(wù)。除了凡爾賽,勒·諾特爾的才能在杜伊勒斯花園同樣大放光彩。勒·諾特爾來自園藝設(shè)計世家。他的祖父就開始為凱瑟琳·美第奇服務(wù),他的父親效力路易十三。勒·諾特爾青出于藍(lán),用他設(shè)計的著名的木盒樹叢籬笆把花園分隔成精美的圖案,放眼望去像一幅平攤開的刺繡作品。勒·諾特爾的作品被認(rèn)為是天才的設(shè)計,宏大規(guī)整而精致優(yōu)雅,既有理性又有美感,特別符合路易十四的品味。今天在即將進(jìn)入?yún)f(xié)和廣場的馬蹄形沙地的西北處,有一尊勒·諾特爾的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