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芯片進化帶來千萬財富
雖然缺乏明確的商業(yè)計劃,但英特爾的創(chuàng)始人清楚地了解仙童的前車之鑒,所以絕對不能重蹈覆轍。要在電子行業(yè)賺錢的關鍵在于,不是要成為現有市場中最具競爭力的公司,而是要創(chuàng)造出一個新的市場,并且壟斷它!諾伊斯和摩爾發(fā)現大型計算機正在成為企業(yè)的需求主流。當時的電腦,盡管中央處理器等邏輯部件用的是半導體器件,但存儲是用五花八門的其他器件構成的,不方便存儲信息。為了能夠變得更有用,計算機的內存必須變得更快、更容易獲取。集成電路當時控制的是計算機的智能,但還沒有人知道如何將之應用在內存方面。諾伊斯和摩爾當時想要做的,是制造出第一款面向大眾市場的半導體存儲芯片。在進入這個全新的領域之后,他們對于存儲器功能的提升,將媲美晶體管對電流的影響。
1969年春天,英特爾生產出了其第一款存儲芯片。這一粗糙而又簡單的產品所擁有的記憶能力,雖然更像跳蚤而不像大象,但給現有的半導體制造商發(fā)出了信號:諾伊斯和摩爾又來了!幾年之內,英特爾就推出了一款功能強大很多的芯片——DRAM(動態(tài)隨機存儲器)“1103”,半導體存儲系統(tǒng)的第一款商用設備。盡管相比下一項發(fā)明,“1103”很快就成了歷史。但英特爾可沒忘記,外面還有一個邏輯集成電路的市場。
公司里編為12號的員工是一個名叫馬爾西安·“泰德”·霍夫(Marcian E.“Ted”Hoff)的工程博士,他從斯坦福大學畢業(yè)后,又因電子方面的成就而獲得了西屋科學獎。1969年夏天,一家名為Busicom的日本商用機器生產商要求英特爾協助生產給臺式計算機使用的復雜邏輯線路。諾伊斯的傳奇性此時已傳到亞洲,并且當時也沒有任何日本工程師能夠設計出Busicom想要的產品。為了能夠處理類似計算和打印這些不同的功能,每臺計算機都必須至少有十幾種部件。32歲的霍夫當時正在負責Busicom的項目,他很快就發(fā)現計劃中的計算機非常復雜,并且無法以合理的價位制造出來。作為備選方案,他推理說,不如將計算機內不同功能的芯片都集成到一片上。他后來在1971年開發(fā)出了第一款集成芯片的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