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哲學簡史》第一章 中國哲學的精神(6)

中國哲學簡史 作者:馮友蘭


照中國的傳統(tǒng),圣人的人格既是“內(nèi)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學的任務,就是使人有這種人格。所以哲學所講的就是中國哲學家所謂“內(nèi)圣外王”之道。

這個說法很像柏拉圖所說的“哲學家--王”。照柏拉圖所說,在理想國中,哲學家應當為王,或者王應當是哲學家;一個人為了成為哲學家,必須經(jīng)過長期的哲學訓練,使他的心靈能夠由變化的事物世界“轉(zhuǎn)”入永恒的理世界。柏拉圖說的,和中國哲學家說的,都是認為哲學的任務是使人有“內(nèi)圣外王”的人格。但是照柏拉圖所說,哲學家一旦為王,這是違反他的意志的。換言之,這是被迫的,他為此做出了重大犧牲。古代道家的人也是這樣說的。據(jù)說有個圣人,被某國人請求為王,他逃到一個山洞里躲起來。某國人找到這個洞,用煙把他薰出來,強迫他擔任這個苦差事。(見《呂氏春秋·貴生》)這是柏拉圖和古代道家的人相似的一點,也顯示出道家哲學的出世品格。到了公元3世紀,新道家郭象,遵循中國哲學的主要傳統(tǒng),修正了這一點。

儒家認為,處理日常的人倫世務,不是圣人分外的事。處理世務,正是他的人格完全發(fā)展的實質(zhì)所在。他不僅作為社會的公民,而且作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說的“天民”,來執(zhí)行這個任務。他一定要自覺他是宇宙的公民,否則他的行為就不會有超道德的價值。他若當真有機會為王,他也會樂于為人民服務,既作為社會的公民,又作為宇宙的公民,履行職責。

由于哲學講的是“內(nèi)圣外王”之道,所以哲學必定與政治思想不能分開。盡管中國哲學各家不同,各家哲學無不同時提出了它的政治思想。這不是說,各家哲學中沒有形上學,沒有倫理學,沒有邏輯學。這只是說,所有這些哲學都以這種或那種方式與政治思想聯(lián)系著,就像柏拉圖的《理想國》既代表他的整個哲學,同時又是他的政治思想。

舉例來說,名家以沉溺于“白馬非馬”之辯而聞名,似乎與政治沒有什么聯(lián)系??墒敲翌I(lǐng)袖公孫龍“欲推是辯以正名實而化天下焉”(《公孫龍子·跡府》)。我們常??吹?,今天世界上每個政治家都說他的國家如何希望和平,但是實際上,他講和平的時候往往就在準備戰(zhàn)爭。在這里,也就存在著名實關(guān)系不正的問題。公孫龍以為,這種不正關(guān)系必須糾正。這確實是“化天下”的第一步。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