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是一條平坦的柏油路,路邊種著高大的洋槐樹,外面即為石砌的大圍墻。這條圍墻除南院外,包圍了整個園區(qū)。正對兩列宿舍中間的大馬路,有一對大門供出入。門內(nèi)側的傳達室有人全天候守護。大門外即為通西直門的大道,旁有小河,終年流水,清澈見底。冬天僅有靠兩岸處結冰,春夏山上融雪,急流洶涌,沿著河邊散步,聽著水聲及林間蟬鳴,為一大樂事。
我們向校方租屋時,原為17號及18號兩棟,以為連號必然毗連,等到搬家時才發(fā)現(xiàn)18號在最西面,17號在最東面,兩宅相距一二百尺。在這種情況下,也只有先住下再說了。后來不知是與16號交換了房子,還是16號正好空出來了。因當時我尚未到北京,事后也忘了追問??傊?,當年冬天母親回鄉(xiāng)帶我來到清華園時,我們已住在西院16號及18號了。
16號是父親的書房,為研究寫作的地方。書室為三間正房的西間,三面靠壁全是書架,書籍堆放到接近屋頂,內(nèi)間小室亦放滿了書。南面靠窗放大書桌一張、藤椅一只,書桌兩旁各有木椅一把,備學生來訪時用。中間為客廳,只有一張方桌及幾把椅子而已。東間為塾師課弟妹處,廁所后墻開一扇門,通達18號。門雖開在廁所,但門一打開,即把馬桶遮住,所以雖為訪客必經(jīng)之途,尚無不雅感覺。18號為家人飲食起居之所,以目前的眼光來看,實在是很擁擠的。
前院平常很少有人進去,大門常年關閉,后院頗整潔,母親愛花,老用人錢媽是農(nóng)家出身,對種花很內(nèi)行,雖然沒有什么名花蕙蘭,春天來時,倒也滿院生香。
·清華三院的特色
清華教職員的宿舍,共分三院,南院位于大門外左側,為兩層樓西式建筑,都是較為年輕的學者所居,如趙元任先生夫婦及陳寅恪先生,即住于1號及2號。當時趙家已有兩個女公子,陳伯父則尚未成家。趙氏夫婦在生活方面很照顧他,遂成為通家之好。
西院地處清華園的西北角,建筑古色古香,距學生活動區(qū)域較遠,恬靜安適,是理想的住宅區(qū)。出門購物,離城府(村名,始建于明代,建國后撤銷)約一里,離海甸(即海淀鎮(zhèn),始建于金代,1954年撤鎮(zhèn)改名為海淀區(qū))約三里,在沒有交通工具的時期,離市集稍近的地方,就方便得多。西院住的大概是年齡較長的教授和職員,租金也較便宜。墻外不遠,是圓明園遺址,斷垣殘壁,碩大無比的石柱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好像在抗議無情的戰(zhàn)火對它殘酷的摧殘。
北院在園內(nèi)東北角,為西式平房,大部分為外籍教授所居住。宿舍外面空地很廣,不遠處有一個土丘,下面有一個洞穴,小孩們常在洞里玩耍,并有刺猬出入。爬到丘頂,看到墻外一片平原,據(jù)說是個農(nóng)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