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的河工生活
父親在家里粗糧都吃不飽,而在河工上大食堂,那里的杠子大白饃能隨便吃,每頓還有點咸油稀飯喝。父親整天傻呵呵的,但是他傻得可愛,父親干活不偷懶,因此被我們公社的干部看中,受到了他們的專招。
1970年代,在農(nóng)村什么機器都沒有,面粉都是靠人力一圈一圈現(xiàn)推磨現(xiàn)打碾,每家都是端著瓢、簸箕或拿著兜排隊去磨面做飯。每年收完秋季莊稼,公社里干部就挨村挨戶征集男勞力去淮河做路工。那時候每到冬天村里都會分到挖淮河鋪路的任務,村里的人有的嫌臟,有的嫌累,還吃大鍋飯,嫌太苦不愿去。父親卻很樂意做這挖土方的苦力活,因為那里對于父親來說簡直就是天堂!
我們家那時候連買雙水膠鞋的錢都沒有。每年冬天父親的雙腿都是伸進冰窟窿里干活,父親不知挨了多少個寒冬,雙腿也不知被鋒利的冰塊割了多少道鮮血直流的大口子。那么多個惡劣的寒冷天,父親的十個腳趾甲都凍得壞死了,而壞死的腳趾甲過十多年才掉下來。父親一個人能干三個人的活。在河工上,幾個村的人看父親憨厚又老實—其實是看他傻,就故意對他說:“姚如道,我猜這樣東西你一定搬不動?!备赣H看不出人家是在逗他,別人越攛掇他就越來勁!
河工上每到開飯的時候,很多人就把吃剩的大白饃扔得東一個西一個,父親趁著他們抽一袋煙的工夫,把那些被扔了的大白饃一個一個撿起來曬干,攢一大堆留著年根放工的時候帶回家。父親用肩扛回來的一大麻袋饃各式各樣:有大的、有小的、有扁的、有圓的,那都是我們公社農(nóng)民工吃剩下的不要的。父親回到家,把曬糧食的破席鋪在地上,扛起那一大袋子饅頭干,嘰里咕嚕往席子上一倒。我們看著滾得這里一個那里一個的可愛饃饃,心里樂開了花。這些饃饃足以讓這個一貧如洗的姚家過個大肥年!我們一家人嚼著那些大白饃,都舍不得咽下去。如果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他們能看到這些饃饃,非都搶著吃不可。
父親愿意去河工上干活。一起到河工上干活的人每到春節(jié)放工回來,個個都餓得瘦骨嶙峋的,唯獨父親吃得黑胖黑胖。那時候我們?nèi)逯挥幸慌_收音機。這唯一的一臺還是村里三個人每人出18塊錢合買的,買回來后每家輪一天。村里人圍了一大圈子聽,但只是聽,誰也不敢碰一下。
父親大字不識一個,但是講起故事卻一套一套的,整個河工上的人都喜歡圍著父親聽他講故事。父親在公社里、河工上給那么多人起了帶頭作用,干著苦活累活卻不忘給周圍人加油鼓勁,真的讓我很敬佩,讓我懂得“傻付出”不吃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