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重點看看下面幾個例子。在一次實驗中,克萊頓將她的鳥分別放在兩個不同的房間。在房間A里,這些鳥總會有早飯吃,這個房間叫做早餐房。在房間B里,這些鳥永遠不會有早飯吃,這個房間叫做無早餐房。白天,所有的鳥都在房間C玩耍,而且這里有很多吃的。它們可以在房間里直接吃,也可以把食物貯藏起來。這些鳥會怎么做?它們把蟲子和谷物粗粒從房間C銜出來,藏到無早餐房——雖然它們當時已經(jīng)吃飽,但是卻想到第二天在無早餐房會挨餓。鳥兒精明的行為表明它們的確會未雨綢繆。遺傳易感性解釋不了這個現(xiàn)象,刺激因素導(dǎo)致的聯(lián)想性學(xué)習(xí)也很難說得通。其實,鳥的行為與人類的計劃行為很相似。正如鳥想到未來會挨餓,會把食物從一處搬到另一處,人類也會去雜貨店購置食物——即便剛剛飽餐一頓,我們也知道幾個小時后肚子還會餓,更何況冰箱也許已經(jīng)空了。
還不只如此。那些鳥似乎還懂得保質(zhì)期。它們知道蟲子比松果腐爛得快,藏好食物沒多久后,就先把蟲子找出來吃掉(如果還沒到“保質(zhì)期”的話),但是如果它們覺得蟲子已經(jīng)腐爛了,就會直接奔向貯藏松果的地方。這項技能令人贊嘆,而其他動物如老鼠,就不知道時間對食物腐爛的影響。人類當然對此一清二楚。我們可以計算時間、分清主次、計劃未來。林鳥顯然也做到了這一點。
林鳥明顯不會像人類那樣精明地計劃未來,也不可能像人類的計劃那樣具體。不過,它們也不會受困于當下,它們知道明天或許會和今天有所差別。你也許會認為,既然鳥類都能明白這個概念,那么我們的近親猿類肯定也沒問題。事實并非如此。有不少人做過實驗,想看看猴子能否規(guī)劃未來,大部分實驗都無法證明除人類外的靈長類動物有計劃未來的能力。猴子得到食物后,會一直吃到飽,然后把剩余的食物扔掉。即使一天只喂它們一次,猴子明知道幾個小時后還會餓,但它們還是會義無反顧地這么做。如果它們能把得到的食物貯存起來,當然就不會挨餓了,但是它們不會這么做。當讓猴子挑選不同數(shù)量的食物時(比如2個棗子、4個棗子、8個棗子、10個棗子或者20個棗子),它們不一定挑選最多的那一組,而是常常挑選當時能吃掉的數(shù)量的那一組。一些研究者成功訓(xùn)練了猴子,讓猴子表現(xiàn)出理解未來時間的行為(比如當時少拿點食物,以便下次可以多拿點)。但大體上來說,要么猴子不具備對未來時間的成熟感知,要么科學(xué)家還沒有找到正確的實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