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金鵝峰下,少年初顯鋒芒(2)

便縱有千種風(fēng)情 作者:木溪


宋太宗雍熙元年(公元984年),柳三變出生。此時柳宜已四十六歲,仍宦游于州縣之間,任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閑職。三變是柳宜最小的兒子,上有兩位兄長,分別名為三復(fù)、三接。族中所有男孩子排起輩分來,他是行七的,于是親密的人也喚他“柳七”。

“三變”二字取自《論語》:“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本赢?dāng)如此:遠望他,覺得莊重嚴肅,接近他,又覺溫和可親,再聽談吐,只覺嚴厲不茍。這是孔門十哲之一的子夏眼中的君子氣度,或許是以他的老師孔子為藍本也未可知。

柳宜給幼子取了一個寄托很深、背負極重的名字,但這名字終是沒給柳七帶來一點好運,直到后來改名為“永”,柳三變的仕途才堪堪見了些許光亮。不過,這便又是后話了。

在柳宜沉重又沉痛的宦游時光里,柳三變度過了童年。受父親與叔叔們屬意仕途的影響,再加上家族儒學(xué)傳統(tǒng)的浸潤,他自小學(xué)習(xí)舉業(yè),也是沖著一朝科舉及第,百年封妻蔭子的榮耀而去的。

等太宗至道年間他隨著失意的父親回到故鄉(xiāng),這一番志向更加堅不可摧。

在推崇儒家禮法的崇安白水村,六子入仕的柳家甚為鄉(xiāng)里推重。柳三變一回到故鄉(xiāng),就從鄉(xiāng)民們熱切的目光里,隱約體會到了才學(xué)與權(quán)勢能帶給人的榮耀感。彼時他已是十三歲的少年,對未來的暢想燦若群星,但群星環(huán)繞下最讓人心動旌搖的那輪圓月,便是黃金鋪地、玉石為階的仕途。雖說高處不勝寒,但誰愿做總向低處蜿蜒而去的流水呢?

聰慧的少年潛心求學(xué),又有父親和塾師指點,很快便在當(dāng)?shù)貚渎额^角,連兩位兄長也不及他。他十四歲時寫的一篇習(xí)作,訴盡凌云志向。

父母養(yǎng)其子而不教,是不愛其子也。雖教而不嚴,是亦不愛其子也。父母教而不學(xué),是子不愛其身也。雖學(xué)而不勤,是亦不愛其身也。是故養(yǎng)子必教,教則必嚴;嚴則必勤,勤則必成。學(xué),則庶人之子為公卿;不學(xué),則公卿之子為庶人。

——《勸學(xué)文》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