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四月初七或十七、四月初八或十八為牛毛大王節(jié)。這一天土家族一定要殺豬,做大坨肉祭祖先,擺筵席招待出嫁的姑娘和至親好友。
傳說農(nóng)歷六月初六是茅崗?fù)了抉萦鲭y的日子,血染了龍袍,土家族為了紀(jì)念他,就在這一天把好衣料、衣服拿出來曬,俗稱曬龍袍,以保土家子孫后代昌盛興旺。有的地方則以六月初六為“吃新節(jié)”,家家都用包谷煮酒行祭,殺牛敬神。
土家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土家的龍船調(diào)是世界二十五大民歌之一。擺手舞是土家族最有影響的大型舞蹈,帶有濃烈的祭祀色彩。是一種祈求幸福、酬報祖先的舞蹈。另外,土家族的織繡藝術(shù)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tǒng)工藝,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土家語的意思為“花鋪蓋”,是中國的三大名錦之一。
白族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麗江、碧江、保山、南華、元江、昆明、安寧等地,貴州畢節(jié)、四川涼山、湖南桑植縣等地亦有分布,人口約為180萬。通用語言是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一般將其歸入彝語支,通用漢文。元明時使用過“(bó)文”(白文),即“漢字白讀”。歷史上白族曾經(jīng)是云南最大的民族,唐宋元時期,云南歷史上一度出現(xiàn)“白族化”過程,可見其影響之大。
白族尚白,服裝一般都是白色,但各地略有不同。大理等中心地區(qū),男子喜歡頭纏白色或藍色的包頭,身著白色對襟衣和黑領(lǐng)褂,下穿白色長褲,肩掛繡著美麗圖案的掛包。婦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絲絨領(lǐng)褂,下著藍色寬褲,腰間系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腰,足穿繡花的百節(jié)鞋,喜歡帶銀飾品。已婚者挽髻,未婚者垂辮于后或盤辮于頭,都纏以繡花、印花或彩色毛巾的包頭。
大理白族地區(qū)的日常飲食,隨當(dāng)?shù)匚锂a(chǎn)不同而有所差異。平壩地區(qū)的百姓以稻米、小麥為主食,住在山區(qū)的則以玉米、蕎子為主食。蔬菜種類也較多,如白菜、青菜、蘿卜等。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又喜吃一種別具風(fēng)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后,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
白族人還喜喝烤茶。馳名中外的白族“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傳統(tǒng)飲茶方式。它以其獨特的“頭苦、二甜、三回味”的茶道,早在中國明代,就已成為白家待客交友的一種禮儀。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