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任命吳起為將軍,他打敗了來犯的秦軍,并長期為魏國鎮(zhèn)守河西地區(qū)。吳起在部隊中,與士兵同甘共苦,他的各方面待遇,都是比照軍隊中待遇最差的士兵,因此深受士兵們的愛戴。
有一次,一個士兵生了惡性毒瘡,吳起親自為他吸吮濃液。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后,不禁失聲痛哭。有人說:“你兒子是個無名小卒,將軍卻親自替他吸吮濃液,你為什么還要哭呢?”她回答說:“當(dāng)年吳將軍也曾經(jīng)替這個孩子的父親吸吮毒瘡,結(jié)果他父親在戰(zhàn)場上勇往直前,戰(zhàn)死沙場。如今吳將軍又給我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他會死在什么地方,因此我才哭他啊?!?/p>
最終,吳起又因受到魏國當(dāng)權(quán)者的排斥,不得不離開魏國到了楚國。吳起輔佐楚悼王進行變法改革,就在變法初見成效的時候,楚悼王去世,變法觸動其利益的舊貴族們乘機作亂,進攻吳起。吳起知道自己無法幸免于難,于是逃到楚悼王的尸體后面躲避,使敵人在用箭射死他的時候,也傷及了楚悼王的尸體。在新王即位之后,因為毀壞楚悼王的尸體,有70多家貴族被滅族。吳起在死后,還用借刀殺人之計為自己報了仇。
相傳吳起所著兵書《吳子兵法》共有48篇,但僅流傳下來六篇。
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兵家著作還有《尉繚子》、《六韜》、《三略》?!段究澴印芬粫淖髡呙?,但姓氏不詳,他曾經(jīng)任秦國的尉,因此被稱為尉繚或尉繚子,并用這個名字來命名他的著作。也有人說他是魏國人,與秦國的大臣尉繚不是一個人?!读w》,也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傳統(tǒng)上認為是西周初年的名臣姜子牙的著作,這當(dāng)然是靠不住的,這部書應(yīng)該是戰(zhàn)國末期的作品,被譽為是兵家權(quán)謀類的始祖。而說到《三略》,還有一個與張良有關(guān)的故事。
傳說張良年輕時,曾路遇一位老人。老人故意把鞋摔到橋下,卻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給我拾鞋!”張良礙于老人的年紀,強忍怒氣下橋取鞋。老人卻又伸出腳,讓張良給穿上。張良長跪于前,幫老人穿了鞋,老人也不道謝,揚長而去。張良覺得奇怪,就悄悄地尾隨老人。老人最終對張良說:“孺子可教也。五天后的黎明,在這里等我。”
但此后的會面,卻都因為張良到的比老人晚,老人不高興地拂袖而去。最后,張良半夜赴約,終于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給張良一本書,對他說:“讀此書能為王者師。十年后天下會大亂?!闭f完就走了。據(jù)說,這本書就是《三略》,因為那位老人被稱為黃石公,這部書也被稱為《黃石公三略》。張良讀通了《三略》,最終成為劉邦身邊的第一智囊,輔佐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現(xiàn)在學(xué)者一般認為,《三略》應(yīng)成書于戰(zhàn)國末期?,F(xiàn)在漢語里的韜略一詞,最初就源自《六韜》、《三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