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關于禮的一些問題,對老子非常敬佩,對弟子們講起他對老子的印象時說:“我們知道鳥能在天上飛,魚能在水里游,獸能在地上跑。對于能跑的,我們可以捕獵;對于能游的,我們能夠打撈;對于能飛的,我們可以射中。至于龍呢,我們就什么也不了解了,只看見它乘著風駕著云飛上天去。我今天見到了老子,就如同見到了龍?!币源藖硇稳堇献拥纳畈豢蓽y。
孔子是從個人修養(yǎng)方面入手,以期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老子的理論也是從解決社會問題出發(fā),但著眼點卻不在個人修養(yǎng),而是宇宙觀。
老子認為,有一種物質,在天地宇宙形成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它是孤寂的、獨一的,它也是不依靠任何其他力量的存在,沒有任何力量可以影響它、改變它。它掌握著一切,卻不會因此而感到疲憊,它是天下萬物的本源。老子說:“我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我給它起了名字叫‘道’。”
老子認為,只有道才是絕對真理,任何人為規(guī)定的標準都具有相對性。人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你對事物的認識只是相對的,不具有真理性,這樣才能不主觀。只有不把自己的主觀想法當成絕對真理,才能追隨客觀真理的腳步,也就是順從規(guī)律對人的要求。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币馑际钦f,學習知識貴在每天都增加新知識,而學習規(guī)律最重要的是每天都減少自己的固執(zhí),把固執(zhí)的心態(tài)降了再降,最后完全消滅,達到不存在任何個人偏見、完全遵從規(guī)律的境界,這就是“無為”,只有達到這種“無為”的境界,人才可以“無不為”,即可以實現任何的人生理想。
也許與老子撲朔迷離的生平和最終出函谷關隱居的歸宿有關,傳統上都是將老子的“無為”思想理解為不作為,但從上面一段話我們可以發(fā)現,在老子的思想中,“無為”只是手段,“無不為”才是目的。老子不是在提倡人們不作為,而是教人學會以一種謙退的方法進取。應該說,這是一種十分精明的處世原則,這對中國人的處世方式影響極深,中國人的謙退,往往正是其進取的手段。
老子從宇宙觀談起,強調人生應該順從客觀規(guī)律,從這里出發(fā),他認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首先是消除有一番作為的想法,也就是“無為”。
老子的人生哲學中還有一個重要觀點,“貴柔”,這與“無為”一樣,是老子的代表性觀點。
有一個傳說,孔子見老子請教人生哲學,老子伸了伸舌頭,問孔子:“我的舌頭還好嗎?”孔子回答:“完好。”老子又張了張嘴,問孔子:“我的牙還在嗎?”孔子回答:“都掉沒有了?!崩献娱]上眼,不再說話了。回來后,孔子的弟子們不解地問孔子,從老子那里得到了什么啟發(fā),孔子感嘆地解釋,老子是以舌頭比喻柔弱、以牙代表剛強,以現實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證明他的柔弱勝剛強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