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時代脈動:當代中國時尚》食品革命(1)

時代脈動:當代中國時尚 作者:劉德斌


那時記憶

1983年,第一家中外合資的馬克西姆西餐廳在北京開業(yè)。

1993年,北京市政府宣布取消糧票。

2007年,中國方便面產(chǎn)量達到498億包,占世界總產(chǎn)量的1/2。

糧票退出歷史舞臺

說到糧票,上世紀9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恐怕已經(jīng)不知其為何物。然而,這張小小的紙票,曾是老百姓須臾不可分離的“命根子”,它扮演了中國“票證時代”中最重要的角色。

糧票為1955年至1993年間在計劃經(jīng)濟體制下,伴隨糧食定量供應在流通領(lǐng)域糧食及糧食制品買賣的票證,是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一種購糧憑證。自1953年起,內(nèi)地百姓須憑票購買糧食,直至1993年止。 糧票的票面額一般是1市斤、3市斤、5市斤、10市斤、1市兩和2市兩。

糧票并不是專屬“中國制造”的,最早在蘇聯(lián)十月革命后,為了穩(wěn)定局勢,就采取了計劃分配商品的政策,發(fā)放了各種商品票證。而美國在二戰(zhàn)時期也發(fā)放過各種商品票證,其中就含有糧票性質(zhì)的票證。

新中國成立以來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物資極其匱乏,糧食分配實行定量供應,政府發(fā)放了具有計劃經(jīng)濟時代特色的各種票證,所有東西基本都要憑票供應:買米要糧票,買油要油票,買肉要肉票……那時候成年人每個月有半斤油票,許多家庭都省吃儉用,到年底用省下來的票買上幾斤油,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年貨。學生上學的時候,都要向老師登記糧食定量。按年齡、性別、身體狀況確認每人每月的糧食分配量;此外,對于白糖、雞蛋、牛奶、肥皂等其他生活必需品,都有明確的定量供應;至于一些貴重物品,如電器、自行車、手表更是一票難求。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