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本之文與日本之美》日本近代文論的系譜、構造與特色(6)

日本之文與日本之美 作者:王向遠


值得強調的是,以坪內逍遙《小說神髓》為代表日本寫實主義思潮固然受到了莎士比亞、托爾斯泰等西方作家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與影響,在理論主張上也與福樓拜、巴爾扎克有較多的相通相似,但從坪內逍遙的《小說神髓》中可以看出,他受西方文論的影響是極其有限的,他最大的理論來源是日本古代的“誠”(真實)論,特別是《源氏物語》及本居宣長的“物哀”論,主張描寫道德倫理之外的人性與人情,而相對忽略了對社會現(xiàn)實的深度介入、深刻分析與批判,在這一點上與西方的現(xiàn)實主義理論形成了明顯的差異,明顯帶有日本色彩。19世紀西方文壇盛行的深度干預社會現(xiàn)實的所謂“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論,在日本則幾乎沒有產生。石川啄木的《時代閉塞的現(xiàn)狀—強權、純粹自然主義的終結及對明天的考察》(1910年),是罕見的一篇主張向“強權”、向“時代閉塞的現(xiàn)狀”挑戰(zhàn)、具有批判現(xiàn)實主義色彩的文章,某種意義上可以看作是對寫實主義文論的繼承與超越,但該文在作者生前并沒有發(fā)表,在當時也沒有產生什么社會影響。在日本,一直是將西文的“realism”譯為“寫實主義”,這個“寫”字就是“模寫”,重在客觀地描寫真實,而不是主觀地分析與批判現(xiàn)實。在中國, 1928年,左翼評論家瞿秋白因不滿足于“模寫”,而主張將一直從日本引進的“寫實主義”這一概念改譯為“現(xiàn)實主義”。日本近代文論中也使用“現(xiàn)實主義”這個詞(如長谷川天溪的《現(xiàn)實主義的諸相》),但它不是一般的文學思潮與運動的概念,而是與抽象的、脫離現(xiàn)實的“理想主義”相對立的概念。因而在日本文論中,西方、中國那樣的“現(xiàn)實主義”論基本上是缺位的。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