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 5月 20日上海《趣報》發(fā)表《徐園紀游敘》記述徐園放映電影的情況,文中敘及節(jié)目有《足踏行車》、《倒行跟斗》、《酒家沽飯》、《廣道馳車》、《瞻禮教堂》、《左右親嘴》、《春度玉門》、《樸地尋歡》、《水池浴戲》……從這些題名看,除演映新奇景象招徠觀眾外,也有無聊甚至下流的東西。
鴉片戰(zhàn)爭以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屢次戰(zhàn)爭,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條約,打破了中國的閉關自守。伴隨著帝國主義的軍事侵略,同時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也相繼侵入。電影輸入中國,則既是帝國主義政治、文化侵略的工具,又是外國商人賺錢的手段。繼法國人后,美國人、英國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競相前來中國放映電影。繼上海之后,1902年北京在打磨廠福壽堂也有電影放映,其后逐漸深入內(nèi)地,遍及全國的大城市。外國活動影戲占領著中國的電影市場。美國的一位叫陶樂賽·瓊斯(B.Jones Derothy)的人在 1955年為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學院的國際問題研究北京最早放映電影的地方所提供的一份名為《1896-1955年美國銀幕上的中國和印度的演出》的報告中聲稱:“……美國電影在世界事務中普遍被認為是促進貿(mào)易和向世界傳播美國思想的一種力量。”從中可以看出他們對于電影的看法。而當時(也到現(xiàn)在)中國這個廣大的市場,正好使他們的電影在這里發(fā)揮它的作用。
外國人拍攝的有關中國的新聞片
最早在中國放映新聞電影的是外國人,最早拍攝有關中國人的新聞片的也是外國人。
關于拍攝中國人的新聞影片,見于記載的除法國人拍攝的外,最早尚有1896年美國繆托斯柯甫公司拍攝的《李鴻章在紐約》,內(nèi)容有李鴻章在格倫特墓前和李鴻章乘車經(jīng)過第四號街和百老匯。日本最早的優(yōu)秀解說員德川夢聲在放映《李鴻章在紐約》時,為該片解說,他著文(《暗室生活二十年》)談到放映這部“绔帶”式循環(huán)放映的影片的情況,當影片里清廷大員李鴻章走在旅館門口,反復出現(xiàn)時,德川夢聲高聲喊道:“像天下的英杰,世界的偉人李鴻章這樣的人物,居然能夠隨意地讓他幾次走來走去,這的確是我們的活動照相的真正價值。這解說獲得觀眾極大的喝彩?!?①
①[日]巖崎昶:《日本電影史》,第 14頁,中國電影出版社,1963年版。
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日本人把“新聞影片”稱為“活動照相”,它拍攝的是真實人物的真實行動,而且還強調(diào)稱贊“活動照相”具有的“真正價值”,也可以看出最早拍攝的關于中國人的影片在世界上其他國家上映的情況和反應。
1898年,美國托馬斯·愛迪生的攝影師也來到中國拍攝新聞片,在香港拍攝了香港街景、碼頭、總督府以及商團活動,還拍攝了澳門的河景等。他還到上海、廣州等地拍攝了上海街景、上海警察;廣州碼頭、河景以及載著人的廣州汽輪等等,記錄下 19世紀末葉中國南方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