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趁年輕,折騰吧》職場的不確定性在哪里?(3)

趁年輕,折騰吧 作者:袁岳


在主觀不確定性中,我們最缺的一般有兩樣東西:人脈和愛好。社會資源都是與人脈分布聯(lián)系在一起的,在同等條件下?lián)碛腥嗣}的人通常會好活動得多。這是因為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有人脈的人往往有機會把思想中考慮的可能性轉(zhuǎn)變成為實際操作。大部分同學遇到喜歡的職業(yè),要么就靠強攻,看到這個單位就去報名,就海量地投放你的簡歷;要么就靠偶然,反正沒有工作,這兒有個位置就在這兒先干著吧。如果你連自己喜歡什么都不知道,那這么個位置在哪兒你就更不知道了。

客觀不確定性就是那些職業(yè)或者職位的狀態(tài),還有技能。其中,技能中有兩個東西,一個叫公認職業(yè)技能,還有一個叫專業(yè)職業(yè)技能。通常理、工、農(nóng)、醫(yī)這類專業(yè)都是技能型的,在它們的課程里面,技能所占的比重很大。什么叫技能呢?它通常是用除了大腦之外的其他器官來完成的。比如哲學,只需要動腦子。有的人說自己很有思想,但是他從來不寫東西,只說。這沒用,因為你沒有技能。如果思想沒有累積、沒有表達、沒有傳達、沒有溝通、沒有利用,那么這個思想就是廢物。

從職業(yè)層面的意義上來講,這種空洞的思想是沒有用的,因為它不是技能。技能一定要用實際的形態(tài)把它運用出來,所以有的人講,職業(yè)化就是人做工作的時候,必須用自己的一個器官為其他人服務。這個器官要把某些行動專門化,有專門的要求,并進行不斷地、反復地實踐,使它練到一個非常熟練的程度,熟能生巧,這就是技能。

像一個醫(yī)學院的學生,有解剖過豬的,有宰過雞的,有剖過魚的,有殺過蝦的,如果他們一回都沒有做過這種實驗,那么心理上是過不了關的。我學過法醫(yī),上過解剖課。第一次解剖人體的時候,感覺就像是要解剖自己似的,下不去刀。我一個朋友在醫(yī)學院是生化學專家,他一周要給病人開16次刀。每周都要做16次手術的話,每月基本上要做40~50次,一年的話就是400~600次,那就相當熟練了,這就叫技能。

技能就是不斷地動手,而我們學的課程中需要動手的東西很少。我們有很多課程都不用動手,比如心理學,就是談一談理論。但是大部分人到社會上要有專業(yè)的應用,比如做銷售應用的是銷售經(jīng)驗,HR用的是管理經(jīng)驗,如果把你派到一個班級里做心理咨詢,那用的是實踐經(jīng)驗。如果你只聽過從來都沒有練過這些技能,那是不行的。有一個屠夫給你講殺豬課,然后給你一把刀你就會殺了嗎?但即使你沒有上過課,給你幾頭豬實際上手幾回就會了,所以這個主要是操練,不是講學。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看哈佛大學商學院的課,上技能課的時候老師講得很少。他們的老師是這樣做的:發(fā)一份資料,讓學生們回去熟悉一下,第二天上午上課討論時,老師點名讓學生們發(fā)言,學生們發(fā)完言,很好,下課。這就是在鍛煉科技技能,老師不會講很多,分析一二三,說白了都沒用,過三天就忘了。他會讓你想,讓你說。

你們想想在學校里學的課,等到三個月不用以后能不忘記嗎?像有些課,要到田間地頭種麥子。你要選種,栽下去,處理雜草,還要噴點兒藥,做過之后是不會忘掉的。我從小就跟老媽一起種過麥子,經(jīng)過這么多年還是沒忘。我老媽雖然上年紀了,但是她還下地呢。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