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賈樟柯》雛燕初啼聲輕揚(7)

賈樟柯:FROM 文藝范兒TO新生代導演 作者:羅銀勝


今天,單純的電影語言探索,已經(jīng)不能滿足我們的需要。對我來說,如何在自己的影片中形成新的電影形態(tài),才是我真正的興趣所在。因而,我有意將《小山回家》進行平面化、板塊化的處理,在線性的情節(jié)發(fā)展中,形成雜志式的段落拼貼。在段與段、塊與塊的組合中,我似乎感覺到了那種編輯的快感,而編輯行為本身也誘發(fā)了對電影的反思。既然好萊塢利用流暢的剪接蒙騙觀眾,我倒不如使自己的剪接更主觀一些。我們剪接使我不能隱瞞素材的斷裂性和零散性,這正符合我的真實原則。

還記得1994年那個冬天,我們否決了許多諸如“大生產(chǎn)”、“前進”

等文詞上的創(chuàng)意,將我們這個自發(fā)組成的群體命名為“青年實驗電影小組”。我們喜歡它的平實,在這個平實的名字中,有我們喜歡的三個詞語  青年、實驗、電影。

賈樟柯那時帶了這部短片去北京的很多大學放映,比如北京大學、中央戲劇學院、人民大學、中央美術學院,然后跟大學生觀眾交流。

先是在一九九五年五月,在北京電影學院狹小的618宿舍開始了這一作品的首映式,那天來的人很多,連床的上鋪都坐滿了人。

片子放完以后,大家又都陷入沉默,可能實在沒有什么參照系來評價它,它和以前見過的好的不好的學生作業(yè)都太不一樣了。

打破這種沉默的是,賈樟柯的同屋王超,一個熟悉各種理論的老同學開始了他激情洋溢的講演,只是好像和片子關系不是很大,他提到了波普藝術等等。

《小山回家》在電影學院受到的冷落,并沒有讓賈樟柯感到迷茫,他開始反省電影學院的環(huán)境,他想到外面的學校放一放。他說再難看的片子也應該放給別人看,他想看個究竟。小組其它的人付出了那么多努力,也不甘心。于是他們把北京大學作為巡回放映的第一站。

那是一個炎熱的夏日。在北京大學電教中心,賈樟柯開始了首次校外放映。放映完畢后,大學生反應頗為強烈,雙方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大學生們最愛提的問題是,為什么把一個民工(在大都市普遍存在但又很少有傳媒真正關心的人)作為一部影片的主角?還有就是影片中包含著的大量社會流行文化信息也引起了他們的關注。在這里不像電影學院反應那樣平淡了,有人非常喜歡,有人非常不喜歡。

總之,這部電影有了反應。這樣的交流和爭論很有意思,它使賈樟柯這個創(chuàng)作團隊看清了拍《小山回家》的意義所在。他們無怨無悔,只是認為《小山回家》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嘗試,普通人也應該是關注的焦點,哪怕他是生活在社會的底層,而且電影更具有這方面的優(yōu)勢,它可以紀錄他們生活的原生態(tài),以謀求他們的發(fā)言權。


上一章目錄下一章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m.ranfinancial.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