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半個世紀的金融危機史,白芝浩睿智地表示,英格蘭銀行作為國家準備金守護者的這一角色與法律定義的角色頗有不同,其實也與銀行管理者的理解有出入。在1825年的恐慌期間,銀行的所作所為無可厚非,但如今時過境遷,不能生搬硬套當時的做法,更何況我們?nèi)羰遣幻骶屠?,不知道當初做出正確選擇背后的原因,就更不能盲目效仿。在1844年的《英格蘭銀行條例》通過之后,出現(xiàn)了三次恐慌,該條例主要是對銀行印鈔權進行了規(guī)定,后被終止使用。當時情況與我們現(xiàn)在相仿,危機下,應該接受哪種證券作為抵押品尚有不確定性。銀行的管理結構模糊不清。銀行行長和銀行董事就由他們自己擔當,而不是啟用銀行家。(當初,人們選擇商人擔當此重任,而如今我們傾向于選用學者,但這也未見得是一種進步。)當SIFI機構歐沃倫格尼銀行于1866年倒閉時,大家只能捉襟見肘,勉強應對。
白芝浩的解決辦法簡單明了,但我相信這卻常遭人誤解。他有過一個著名的提議,即在危機時,中央銀行應該以懲罰性利率放開借貸:“貸款大多數(shù)都要以極高的利息償還,這才是上乘的解決之道……”28如今,我們只是部分聽取了他的建議,因為認為如今的金融體系杠桿效應會使高利率難以為繼。白芝浩的理論是要“避免出現(xiàn)過多的貸款申請,將貸款用于那些本不需要資金的申請人”。29如今,縱觀所有銀行,無論其實力是強是弱,都在拼命地吞入幾乎取之不盡的近乎零利率的貸款,我終于理解了白芝浩的良苦用心。
我們也忽略了白芝浩的其他觀點,特別是他認為在強調(diào)制定規(guī)則的同時,也要重視自由裁量的重要性。首先,白芝浩強調(diào)了銀行董事要具備豐富的市場經(jīng)驗,他寫道:“穩(wěn)健的商人總能敏銳地辨別出危險人物的可疑立場,他們可以迅速發(fā)現(xiàn)腐敗交易的蛛絲馬跡?!睉绿砣毟毙虚L的職務,賦予其行政管理權,作為類似永久性財政副部長的角色發(fā)揮作用。還應選出顧問委員會,“以引入……一種明智的憂患意識”。30